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博士后招收 > 高校博士后招收 >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腦與類腦交叉研究平臺)2023年面向全球招聘博士后

關注微信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腦與類腦交叉研究平臺)2023年面向全球招聘博士后

時間:2023-05-15來源:中國博士人才網 作者:佚名

一、復旦大學簡介

復旦大學校名取自《尚書大傳》之“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始創于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1917年定名為復旦大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醫科大學前身是1927年創辦的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2000年,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并。目前,學校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交叉學科等12個學科門類;2021年,學校20個學科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比首輪增加3個入選學科。

目前,復旦大學有直屬院(系)35個,附屬醫院18家(其中2家籌建)。學校設有本科專業80個,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3個(含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0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7個。在校普通本科生15164人,研究生34618人(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大陸港澳臺生),學歷留學生2535人。在校教學科研人員3602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含雙聘)59人,文科杰出教授1人,文科資深教授15人,獲得各類國家級人才計劃661人,占師資隊伍比重近20%。

復旦大學擁有世界一流的辦學聲譽,全球聲譽位于30-60位之間,位于中國大陸第三;在全國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中,5個學科獲評A+,參評的學科中60%以上獲評A類學科;學校率先啟動建設全國首個“交叉學科”門類一級學科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有13個學科入選上海市高峰學科建設。學校致力于以最佳狀態持續穩定奉獻文明進步,積極落實17項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可持續發展綜合影響力位居世界高校前列,并在SDG7(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和SDG8(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等領域中獲得全球公認的突出性成就。在教育部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中,61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二、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簡介

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是復旦大學下屬二級單位,成立于2015年6月,是國內高校最早成立的腦科學、人工智能、類腦研究交叉融合的科研創新機構之一。面向腦與類腦科技創新重大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依托復旦大學數學、計算機、信息、生命科學等多學科交叉優勢,以推動“智能科學與技術”等新興學科建設和引領性前沿科技研發及轉化為目標,以數學、腦科學為關鍵交叉點,開展大腦認知機制解析、神經形態仿真、類腦智能算法、腦疾病智能診療、通用智能和群體智能等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研究院在建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和張江國際腦庫兩個重大實驗技術平臺,擁有世界上最先進、亞洲規模最大的高端科研型影像研究平臺。現擁有國內第一個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聯合建設的“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智能”111創新引智基地、“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影像專業技術服務平臺”、“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智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省部級平臺。同時擁有認知神經科學中心、計算系統生物學中心、人工智能算法中心、神經與智能工程中心、類腦智能轉化與合作中心、人機交互中心等中心。目前,研究院牽頭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專項,為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網絡單位,正在承接國家和上海市腦與類腦相關重大研究計劃的戰略研究和任務組織,致力于建設成為腦科學與類腦智能領域國際一流的前沿研究中心。

三、復旦大學類腦研究院博士后政策

01福利待遇

復旦大學是我國首批設立博士后流動站單位之一。類腦研究院為博士后提供良好的科研平臺,較好的生活設施,并建立和健全了博士后相關政策和福利保障:

1.基礎支持:年薪不低于25萬;

入選復旦超級博士后:年薪30-35萬;

入選上海市超級博士后:年薪35-40萬;

入選復旦引才專項或博新計劃后:年薪40萬以上。

首聘期2年,可續聘至4年。提供社保、公積金、住房補貼等。

2.支持申請各類基金與博士后項目:包括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揚帆人才計劃,以及派出項目、學術交流項目等。

3.提供我院國際合作伙伴研究機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等國際一流高校交流訪問機會;提供良好的科研發展支持條件,參與研究院承擔的基金委、科技部、上海市等多個重大項目。

4.出站時條件優秀者可優先推薦申請復旦大學教學科研職位。

5.提供優良的辦公環境及國際一流的研究平臺;提供博士后公寓;積極協助全職博士后子女入學。

02人才計劃

1-1博新計劃

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簡稱博新計劃,旨在遴選一批國內應屆或新近畢業的全日制優秀博士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申請人須為2023年擬進站(應屆生)或新近進站(2022年3月1日后)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員,1991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留學回國博士和外籍博士不可申請本項目。

學校為博新計劃獲得者提供兩年不少于100萬元的經費資助;提供博士后公寓;享受教職工同等福利;提供高水平科研平臺和優良工作環境;獲選人員期滿出站競聘校內崗位時,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

1-2引才專項

復旦博士后海外引才專項,簡稱引才專項,旨在吸引世界一流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的優秀博士到復旦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申請人年齡一般不超過35周歲,博士學位所屬學科為業內公認的世界一流學科,或博士導師為國際公認的一流專家,具有較強的科研創新潛力,從事國際前沿領域研究。

目前尚未回國(來華)或已回國(來華)不滿1年,須全職回國(來華)從事博士后研究。引才專項資助期3年,年薪不低于45萬元,提供一次性安家費3萬元,提供博士后公寓,享受教職工同等福利,期滿出站后支持優秀人才競聘學校教學科研崗位。

1-3超博計劃

上海“超級博士后”激勵計劃是上海市集聚和留用優秀青年科研人員的“王牌”項目。自2018年實施以來,對經過遴選的優秀博士后,由上海市給予每人30萬元的資助,同時由設站單位給予不低于1:1的配套經費資助。

復旦大學超級博士后計劃,簡稱復旦超博。學校在全職博士后崗位中設立“超級博士后”崗位,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年薪30-35萬),吸引國內外一流大學有突出科研表現和發展潛力的優秀博士,進入學校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科研平臺、高層次人才創新團隊、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團隊,潛心從事基礎性、前沿性、原創性研究。

四、招聘信息概覽

平臺中心

人數

研究方向

神經與智能工程中心

4-6

1.神經工程

2.數字醫療

認知神經科學中心

4-6

1.神經活動編碼研究

2.神經環路連接研究

3.認知心理研究

4.機器視覺研究

5.認知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

計算精神病學中心

3

1.海馬體記憶功能的高場強磁共振研究

2.高級認知功能計算建模及其跨疾病研究

3.精神分裂癥小鼠模型研究

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

2-3

1.大數據驅動的腦疾病基因組計算方法研究

2.面向人腦發育與疾病的影像-分子多模態數據挖掘

3.微生物組多模態數據整合方法研究

全腦計算平臺

4-6

1.計算機視覺

2.類腦智能技術與轉化

群體神經科學中心

4-6

1.精神障礙的認知神經及神經影像研究

2.精神障礙的環境及遺傳風險

 

課題組

人數

研究方向

馮建峰教授課題組

4-5

1.生物醫學大數據分析

2.人工智能算法

3.環境與大腦健康

許寧生教授課題組

2-4

太赫茲成像與類腦智能

ValerieVoon教授課題組

2-3

1.神經電生理

2.神經調控

3.閉環神經調控算法

紀鵬研究員課題組

2-3

1.斑馬魚全腦數據及動力學分析

2.復雜網絡,非線性動力學分析

朱山風研究員課題組

1-2

人工智能與生物醫學大數據挖掘

張捷研究員課題組

2

基于多模態腦影像-基因-行為數據和腦網絡建模方法

程煒/郁金泰教授

課題組

2-3

1.阿爾茨海默病隊列建設與病理機制研究

2.基于生物醫學大數據的精神疾病研究

五、平臺中心招聘

01神經與智能工程中心

招聘人數:博士后 4-6名

研究方向:

1. 神經工程:閉環神經調控、智能腦機交互、神經信息編解碼等相關方向研究。針對上述方向開展神經信號分析與建模、閉環神經調控原理和方法研究、神經電刺激器醫療電子設備研發,以及基于強化學習等機器學習算法的智能調控技術、實時技術研發和神經調控系統研發。

2.數字醫療:基于數字技術的遠程醫療、認知行為干預與腦疾病干預、量化監測和神經康復管理等相關方向研究,包括腦疾病遠程管理、睡眠障礙腦調控數字療法、兒童焦慮抑郁情緒干預、帕金森病定量智能管理等。針對上述方向,開展多維度腦疾病機制研究,可穿戴傳感量化監測、大數據分析、人機交互、神經康復和認知行為干預等技術研究,以及相關軟硬件系統和醫療電子設備研發等。

科研條件:

1.研究院承擔了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重大科技專項(8.4億人民幣),建設有國際一流的腦影像平臺、神經工程、生物醫學大數據等科研平臺,“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智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2.研究中心具有開展腦疾病機制、神經調控機制研究的動物實驗平臺,開展神經工程技術研發的智能電子技術開發、測試平臺,開展人體生理與有創、無創神經調控研究的實驗條件;

3.研究中心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哈佛大學和解放軍總醫院、華山醫院、天壇醫院等國內外科研單位保持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建有長期國際合作網絡。

任職要求

1.能夠獨立開展前述研究方向中至少一項工作,具有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

2.具有神經工程、神經調控、生物醫學工程、電子工程、生理和運動信號處理、大數據分析、認知神經科學、心理學、數學、計算機等相關領域背景;

3.在國內外研究機構獲得或近期即將獲得博士學位,以及從其他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出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員,獲得博士學位3年以內;

4.近年至少在相關專業國際期刊發表1-2篇第一作者論文,具有較強英文讀寫與交流能力;

5.年齡一般為35歲以下。

應聘材料及聯系方式

請申請者將個人簡歷、代表性論文發至:shouyan@fudan.edu.cn和niec_istbi@fudan.edu.cn,

郵件主題欄內請注明“應聘博士后 ”。

團隊簡介

王守巖: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副院長、神經與智能工程中心主任。長期從事深部腦刺激神經調控、神經信息處理與建模研究,以神經工程技術研究為核心、以臨床需求為牽引開展交叉學科合作,將科學探索、技術創新與產品研發相融合。

個人主頁:

https://istbi.fudan.edu.cn/info/1774/4601.htm

02認知神經科學中心

招聘人數:博士后 4-6名

研究方向:

1.神經活動編碼研究:需熟練掌握電生理(離體膜片鉗或在體多通道)技術,具備數據分析等經驗;

2.神經環路連接研究:需熟練掌握實驗動物腦部手術操作,掌握雙光子成像或光纖記錄技術;

3.認知心理研究:需有模式動物行為訓練經驗;熟悉Matlab等編程語言者優先考慮;

4.機器視覺研究:需熟練掌握熟悉Python/C++語言,熟悉深度學習框架和深度算法技術,有計算機視覺領域經驗者優先考慮;

5.認知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需熟練掌握Python/Matlab語言,具有認知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研究背景,熟悉行為及腦電、fMRI等多種腦影像測量及數據分析技術。

任職要求:

1.能夠獨立開展前述研究方向中至少一項工作;

2.在國內外大學/研究院所獲得或近期即將獲得博士學位,以及從其他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出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員,獲得博士學位5年以內;

3.近年在相關專業國際期刊發表1-2篇第一作者論文,具有較強英文讀寫與交流能力;

4.具有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年齡一般為35歲以下,年齡35-38歲優秀博士可申請破格錄用。

應聘材料及聯系方式:

崗位長期開放,請有意向的申請人將本人簡歷等申請材料發送至xiaoxiao@fudan.edu.cn,郵件主題請注明“研究方向+姓名 ”。通過資格審查的應聘者,我們將盡快安排面試,具體時間、地點另行通知。面試不合格者,不再另行通知。應聘材料將予以保密,恕不退還。

聯系人:肖老師

Email: xiaoxiao@fudan.edu.cn

團隊簡介

Trevor W. Robbins:特聘教授,劍橋大學認知科學與實驗心理學教授、行為與臨床神經科學研究所主任、心理系主任,英國神經科學學會前主席,英聯邦勛章騎士爵位獲得者、英國皇家科學院及醫學院兩院院士。被Research.com評為神經科學領域世界排名第一的科學家,曾獲大腦獎、美國心理協會終身成就獎等國際重要獎項。

個人主頁:https://www.psychol.cam.ac.uk/people/twr2@cam.ac.uk

Barbara J.Sahakian:特聘教授,劍橋大學臨床神經心理學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及英國醫學科學院兩院院士,英國精神藥理學協會和國際神經倫理學協會前主席。研究主要針對健康的和患有腦損傷、阿爾茨海默病、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疾病的群體,探索認知、情感和行為障礙的神經基礎,以便開發更有效的藥理和心理治療。

個人主頁:http://www.csap.cam.ac.uk/network/barbara-sahakian/

馮建峰:特聘教授、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大數據學院院長,上海數學中心首席教授。長期致力于數學、腦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的交叉融合研究,推動計算腦科學及其應用領域的發展。在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JAMA Psychiatry,IEEE TPAMI等期刊發表論文三百余篇。2011年獲英國皇家學會沃夫森研究功勛獎(首位華人),2019年作為三十年來的首位華人受邀在劍橋大學做Paykel Lecture年度冠名講座。

個人主頁:http://www.dcs.warwick.ac.uk/~feng

Edmund Rolls:特聘教授,曾任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教授。主要研究計算神經科學,包括腦中真實神經元網絡的運作,涉及視覺、記憶、注意力和決策;視覺、味覺、嗅覺、攝食、食欲控制、記憶力和情緒的功能性神經成像;神經性情緒障礙;精神疾病;大腦過程的潛在意識。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人腦在健康和疾病中的狀態,并對其疾病進行治療。

個人主頁:https://www.oxcns.org

肖曉:青年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認知神經科學中心執行主任。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上海民建人工智能專委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情緒和學習記憶的神經機制研究和臨床應用。在神經科學國際權威期刊上共發表論文20余篇。主持及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啟明星人才、科技部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等項目。獲批發明專利3項。

個人主頁:https://faculty.fudan.edu.cn/xxiao/zh_CN/more/656162/jsjjgd/index.htm

Deniz Vatansever:青年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利用現代的認知、計算以及臨床神經科學的方法與手段,探究腦網絡與認知行為之間的關系。目前的研究課題是利用大量認知心理行為以及腦功能結構成像技術來研究人腦默認網絡的功能,探究默認網絡在大腦信息處理機制中的功能與作用。

個人主頁:https://istbi.fudan.edu.cn/info/1245/2235.htm

閆曉倩:青年研究員。上海市青年領軍人才。研究聚焦于采用多模態影像學數據及行為測量等技術考察包括嬰幼兒在內的發展群體、正常成人、及臨床群體的視覺及情緒加工的腦神經機制,及腦功能與腦宏觀、微觀組織結構的關系。

個人主頁:https://istbi.fudan.edu.cn/info/1774/4777.htm

03計算精神病學中心

招聘人數:博士后 3名

研究方向

1.海馬體記憶功能的高場強磁共振研究:阿爾茲海默癥的早期預警標記物是該疾病精準診療的重要研究方向。此前研究表明,海馬體功能異常對阿爾茨海默癥可能具有早期預警作用。但是,海馬體具有多個功能子區,3T磁共振很難分辨。高場強(7T)磁共振為該研究方向帶來了新的契機。課題組擬在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以及健康老年人等人群中研究海馬的功能和結構,尋找早期標記、研究病情發展規律,并開展研發海馬記憶功能訓練系統,與老年隊列合作構建健康云平臺等工作。

2.高級認知功能計算建模及其跨疾病研究:認知功能損害在多種精神障礙中存在。對認知損害與精神癥狀、與腦結構和功能異常、與神經遞質功能變化等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將為精神障礙發病機制提供新線索。課題組擬通過任務范式和計算建模,將復雜行為產生機制量化到參數空間,結合磁共振成像,研究關鍵參數的行為、腦影像、神經遞質等相關性等,并用于精神障礙的鑒別診斷或者風險預測。

3.精神分裂癥小鼠模型研究:基于課題組前期在JAMA Psychiary、Nature Human Behaviour等期刊上發表的研究成果,我們構建了小鼠模型(點突變、敲減、敲增3個品系),希望開展多尺度實驗,包括宏觀尺度的認知靈活性、飲酒行為等行為學實驗,介觀尺度的磁共振影像學實驗,和微觀尺度的神經生物學實驗等,全面研究該錯意突變帶來的功能改變,探索其對紋狀體結構發育、精神分裂和酒精成癮風險等的影響機制。

任職要求

1.至少滿足前述崗位設置一項;

2.具有認知/臨床神經科學、神經影像學、生物信息、統計學、計算機等相關領域背景者優先考慮;

3.熟悉掌握Matlab,R等編程語言,具備腦影像數據分析相關工作經驗者優先考慮;

4.在國內外研究機構獲得或近期即將獲得博士學位,以及從其他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出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員,獲得博士學位5年以內;

5.近年至少在相關專業國際期刊發表1-2篇第一作者論文,具有較強英文讀寫與交流能力;

6.具有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年齡一般為35歲以下。

應聘材料及聯系方式

請申請者將個人簡歷、代表性論文全文、研究工作經歷發至:

qluo@fudan.edu.cn,郵件主題欄內請注明“應聘博士后+姓名 ”。

團隊簡介

羅強:研究員、博導,計算精神病學中心主任,致力于腦復雜系統因果建模與調控,在JAMA Psychiatry、NeuroImage等期刊發表論文,獲歐盟腦計劃頒發研究多樣性論文獎,擔任Psychological Medicine編委,中國現場統計學會因果推斷分會首屆理事,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兼聘首席科學家,入選劍橋大學客座研究員。

個人主頁:

https://istbi.fudan.edu.cn/info/1245/2829.htm

04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

招聘人數:博士后 2-3名

研究方向

1.大數據驅動的腦疾病基因組計算方法研究:依托中心采集及收錄的大量國內外長讀、短讀基因組測序數據資源,融合深度學習與三維基因組、泛基因組,設計結構變異挖掘、致病性預測等算法;依托大型疾病隊列和高性能計算資源,整合基因組、轉錄組和代謝組等多種組學信息,鑒定中國人群腦疾病相關的風險位點,探究腦疾病的新型致病機制,并驅動基于基因組的大規模腦疾病表型預測算法開發。

2.面向人腦發育與疾病的影像-分子多模態數據挖掘:依托中心采集及收錄的大量磁共振腦影像、分子多組學(單細胞、空間轉錄組、基因組等)以及表型數據(電子病歷、行為量表、環境因素等),開發基于統計和深度學習的影像-分子-表型數據整合分析系統,識別與刻畫腦發育、衰老相關的多模態標志物圖譜,鑒定腦疾病的多模態風險因素。同時,開發單細胞與空間轉錄組分析算法,構建高效計算流程及數據庫。

3.微生物組多模態數據整合方法研究:依托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自產和公共數據平臺的微生物組學數據,開展整合長、短讀段測序數據的宏基因組數據分析和算法開發,設計微生物物種識別與基因功能解析、病毒-細菌相互作用預測方法,并圍繞腦-腸軸開發微生物組學與腦疾病相關影像/行為/基因組學的關聯分析算法,探索腦疾病的新機制。

科研條件

1.中心建成了全維度腦科學數據平臺,擁有大規模多模態的國內外數據資源,并與國際主流數據平臺深度共享合作,支撐腦科學前沿研發。

2.中心具備一流的硬件和軟件平臺,經費充足,學術氣氛活躍,團隊相處融洽,導師們將致力于引導應聘者逐步成長為獨當一面的研究者。

3.中心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及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哈佛大學、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國內外科研單位保持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能夠為應聘者提供良好的國內外科研合作機會。

任職要求

1.在海內外大學即將獲得博士學位(計算機科學、生物醫學、生物信息學等相關學科),或獲得博士學位一般不超過2年的優秀博士/博士生,具有較好的科研訓練與一定的科研成果。

2.遵紀守法,遵守科研倫理,具有團隊精神,能在導師指導下較為獨立地推進研究。

3.能夠承擔博士后工作的壓力,年齡一般不超過35歲(特別優秀者酌情考量)。

4.具有較高科研熱情、較強英文讀寫與交流的能力。

應聘材料及聯系方式

請申請者將個人簡歷、代表性論文發至xmzhao@fudan.edu.cn,郵件主題欄內請注明“應聘復旦類腦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博士后”。

我們將致力于提供優越的學術研究平臺、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間和長期的職業發展支持,誠邀有志于學術研究的青年才俊加入!

團隊簡介

趙興明:特聘教授,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智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江國際腦庫執行主任,曾獲吳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

課題組網站:http://mai.fudan.edu.cn

Peer Bork:榮譽教授,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海德堡站點(EMBL Heidelberg)主任,德國科學院院士。

陳靖祺:青年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是多組學大數據驅動的神經精神疾病非編碼遺傳機制研究,與基于深度學習的基因組表型預測方法開發。

楊禹丞:青年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基于高通量功能基因組學數據的計算基因組學研究,致力于通過多模態大數據整合挖掘以及數據庫構建等手段研究非編碼基因組與基因表達調控機制,及其在大腦發育與疾病過程中的作用。

05全腦計算平臺

招聘人數:

博士后 4-6名

研究方向:

1.計算機視覺:通過神經科學實驗和數學建模,揭示視覺信息處理機制,從事圖像特征提取、編碼和小樣本特征自學習等理論研究,并將其應用于生物特征識別,啟發視覺新理論、新算法和新框架,推進新一代計算機視覺理論與應用技術的發展。

2.類腦智能技術與轉化:基于類腦智能新理論、新算法和新框架,同時結合信息、材料、制造等多專業知識,突破馮·諾依曼結構對計算芯片發展的限制,研發能夠協同多通道信息的新一代類腦機器人。

科研條件

1.課題組組長鄭奇寶研究員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信息通訊專家,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是基于基礎計算和控制系統,結合人工智能研究大腦的信息傳遞機制, 設計神經計算系統研究底層理論框架。近年來,指導學生開展了認知雷達項目、全腦計算課題、類腦視覺、人機混合智能等研究。

2.擁有大型高性能計算平臺,滿足實驗所需;生物視覺相關神經實驗研究平臺;基于脈沖神經元的大型脈沖神經計算網絡,腦信息處理機制研究和實驗;具備可開發的機器狗、機器人,進行類腦機制的工程轉化實驗。

任職要求

1.博士畢業學校/博士學位所屬學科為世界排名前列的海(境)外高;蛟趪鴥韧獯髮W/科研院所取得博士學位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關領域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

2.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不超過35歲;年齡35至38歲優秀博士可申請破格錄用。

3.計算機視覺方向博士后:熟悉Matlab/Python,對生物視覺機制有比較深入的研究或計算機視覺、圖形圖像處理研發經驗者優先;有計算機視覺算法的實際產品開發經驗優先。

4.類腦智能技術與轉化領域方向博士后:熟練掌握Matlab,C/C++,Python等編程語言,人工智能或者計算機領域的博士優先。

5.進站研究計劃需與合作導師的科研課題或者研究專長相關;具有較高科研熱情、較強英文讀寫與交流的能力。

應聘材料及聯系方式

申請者請將申請材料發送至郵箱geminyan@fudan.edu.cn,郵件標題請注明“應聘博士后+姓名 ”。申請信息包括:

(1)求職信,包括研究計劃;

(2)英文簡歷,包含已發表的文章列表和至少五名可以作為證明人的教授聯系信息;

(3)代表作(包括期刊論文、專著、專利);

(4)最高學歷證明;

聯系人:葛老師

郵箱:geminyan@fudan.edu.cn

團隊簡介

盧文聯:教授、博士生導師。在神經網絡動力學行為分析以及機器學習和統計等方面均有出色的工作基礎,特別是建立神經高斯隨機場的時空模型,并利用數據同化擬合計算神經元網絡模型與實驗觀測數據。

個人主頁:https://istbi.fudan.edu.cn/info/1690/4357.htm

李春賀: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計算生物物理、計算系統生物學、基因調控網絡、數據挖掘等方面的研究。

個人主頁:https://faculty.fudan.edu.cn/lichunhe/zh_CN

06群體神經科學中心

招聘人數:博士后 4-6名

研究方向

1.通過將神經功能和結構成像以及(表觀)基因組和環境特征與不同癥狀組的橫向與縱向數據相聯系,確定可量化的神經行為度量。開展本項工作需要擁有對行為與神經之間關聯的深刻理解,以及通過高等統計學方法分析神經影像數據的豐富經驗。

2.確定精神障礙的風險坐標和神經行為軌跡,以及全球性的環境挑戰對它們的影響。該研究將涉及對歐洲、印度、中國和美國的大規模行為神經影像數據集的比較分析。該項目采用先進的統計方法和衛星遙感數據等創新性研究手段,旨在調查與城市化、氣候變化、污染或流行病相關的環境挑戰如何影響大腦結構/功能和行為。在最先進的分層和預測技術(包括先進的表征方法)的開發、改編和實施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責任范圍

1.在研發、適用、和實現最先進的分層和預測技術(包括先進的表征方法)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2.將這些方法應用于神經成像、行為、環境和基因組學的大規模高維數據集。

3.在發表和傳播數據發揮主導作用。

4.出席學術會議并為項目及其目標的知名度做出貢獻。

5.作為團隊一員為實現項目的目標盡職盡責。

6.協助指導博士和碩士研究生,以及小組的日常運作。

任職要求

1.擁有相關領域博士學位(計算機科學,心理學,基因組學,傳染病學),已經提交畢業論文,或即將完成畢業論文。

2.對一個或多個相關研究領域擁有較深刻的理解,可以應用于大規模多模態數據組的設計和分析,包括表型組分層和預測。

3.如有行為學、傳染病學、和/或生物學數據相關經驗者更佳。

4.對機器學習和/或深度學習方法的概念有透徹理解或經驗者更佳。

5.具有在高影響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能力。

6.善于交流,樂意向同事傳授數學和統計技能或提供幫助。

7.優秀的組織能力。

8.對工作專業和熱情。

9.工作時長(小時/周):40 小時/周

應聘材料及聯系方式

請申請人將材料發送至gongyanting9458@163.com,郵件標題需注明職位+姓名 。申請材料包括:

(1)封面信,包括研究計劃;

(2)簡歷;

(3)證書等各類證明。

團隊簡介

Gunter Schumann:特聘教授,群體神經科學中心主任。在成癮、強化行為以及精神疾病的神經生物學領域取得重要成果,領導了在全球具有先驅意義的全維度行為、影像和遺傳歐洲合作計劃IMAGEN(歐洲遺傳影像數據庫),被稱為“IMAGEN 之父”。曾獲歐洲研究理事會最高獎Advanced Investigator Grant、洪堡研究獎、歐洲研究委員會高級研究員獎、歐洲神經藥理學學院最佳基礎研究項目獎、德國成癮基金會Wilhelm Feuerlein研究獎。

個人主頁:https://istbi.fudan.edu.cn/info/1774/4598.htm

賈天野:青年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人類行為及精神障礙的神經生物學機理研究,特別是基于大樣本影像遺傳學數據對人類行為及精神障礙的神經生物學機理進行探索。

個人主頁:https://istbi.fudan.edu.cn/info/1774/4613.htm

六、課題組招聘

01馮建峰教授課題組

招聘人數:博士后 4-5名

研究方向

1.生物醫學大數據分析:遺傳影像數據挖掘、多組學數據分析、多模態數據融合、重大腦疾病遺傳影像機制研究、疾病智能診斷與預測

2.人工智能算法: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強化與模仿學習、大規模優化算法、智能算法與技術以及無人駕駛仿真。

3.環境與大腦健康:結合大樣本數據庫,采用多模態成像技術揭示環境(例如空氣污染)對大腦的影響,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挖掘環境對大腦影響的關鍵特征。并利用動物模型研究上述影響的具體神經環路及機制。

任職要求

1.生物信息、神經科學、計算機或醫學背景,熟練掌握Matlab,R等編程語言,具備人工智能算法或遺傳影像數據分析相關研究經驗者優先;

2.至少在相關領域國際期刊發表1篇第一作者論文,具有較強的英文讀寫與交流的能力;

3.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以及獨立科研的能力;

4.在國內外研究機構近期即將獲得博士學位,以及獲得博士學位3年內的研究人員,年齡一般為35歲以下。

應聘材料及聯系方式

請申請者將個人簡歷、個人研究經歷和興趣介紹發送至:wcheng.fdu@gmail.com(電子郵件主題命名:姓名+研究方向+申請職位 );關于職位的問題可直接在郵件中咨詢。

團隊簡介

馮建峰:特聘教授、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大數據學院院長,上海數學中心首席教授。長期致力于數學、腦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的交叉融合研究,推動計算腦科學及其應用領域的發展。在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JAMA Psychiatry,IEEE TPAMI等期刊發表論文三百余篇。2011年獲英國皇家學會沃夫森研究功勛獎(首位華人),2019年作為三十年來的首位華人受邀在劍橋大學做Paykel Lecture年度冠名講座。

個人主頁:http://www.dcs.warwick.ac.uk/~feng

程煒:青年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青年人才、上海啟明星人才、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雙聘PI。研究領域為發展影像遺傳大數據統計方法及其在神經精神疾病中的應用。以通訊或第一作者(含共同)身份在相關領域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包括腦疾病領域旗艦期刊JAMA Psychiatry、Nature Aging、Nature Mental Health等。研究成果被Brain、Neurology等期刊以專門評論文章正面評價。

個人主頁:https://wchenglab.com/

張孝勇:青年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大腦的磁共振成像、人工智能分析及分子影像研究。重點關注大腦微環境的可視化及基于影像數據的機器學習算法開發,在磁共振代謝成像技術領域做出了若干原創性貢獻。

個人主頁:http://homepage.fudan.edu.cn/zhangxiaoyong/

02許寧生教授課題組

招聘人數:博士后 2-4名

研究方向

太赫茲成像與類腦智能:以揭示人腦信息感知、傳導和處理的生物學機制、發展類腦智能與腦成像關鍵技術為目標,聚焦太赫茲類腦智能、太赫茲腦成像、太赫茲腦質表征,發展新型多模態融合腦成像及腦功能感知技術、發展非侵入式高空間分辨腦譜學成像技術,突破腦神經信號傳遞與處理的實時感知技術,揭示神經元及其在人腦認知中的角色,培養類腦智能科技復合人才。

任職要求

1.獲得或即將獲得博士學位;

2.具有物理學、生物醫學工程、神經科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學科領域背景;

3.近年至少在相關專業國際期刊發表1-2篇第一作者論文;

4.年齡一般為35周歲以下

應聘材料及聯系方式

請申請者將個人簡歷、個人研究經歷和興趣介紹發送至:Xiaoyong_zhang@fudan.edu.cn(電子郵件主題命名:姓名+研究方向+申請職位 );關于職位的問題可直接在郵件中咨詢。

團隊簡介

許寧生:雙聘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主要學術興趣包括納米科技、光電子與微納電子、半導體材料與物理,近期主要學術研究聚焦二維晶體與器件、太赫茲類腦智能、真空微納電子等,F任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亞澳真空與表面科學大會國際指導委員會主席,曾任中國真空學會理事長、國際真空納電子學大會指導委員會主席等。

03 Valerie Voon特聘研究員課題組

招聘人數:博士后 2-3名

研究方向

1.神經電生理:各類神經系統及精神類疾病患者頭皮腦電/顱內局部場電位與認知功能的神經機制研究;

2.神經調控:精神類疾病的治療及相關認知功能的調控研究(包括侵入性及非侵入性);

3.閉環神經調控算法:開發基于神經電生理的閉環神經調控算法,用于神經系統及精神類疾病患者的治療。

任職要求

1.在國內外研究機構獲得博士學位,以及從其他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出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員,且至少具有下列研究經驗之一:

a. 神經電生理研究(腦電或顱內局部場電位)

b. 精神類疾病及認知功能相關的神經調控研究

c. 閉環神經調控算法

2.具有實驗心理學、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數學、認知神經科學背景優先。

3.工作努力,有條理,能自我激勵,有極強的責任感。

4.具有良好的英語口頭及書面表達能力。

應聘材料及聯系方式

請申請者將個人簡歷、個人研究經歷和興趣介紹和至少兩位推薦人的姓名、聯系方式發送至:voonval@gmail.com,并抄送justwee.jj@gmail.com(電子郵件主題命名:姓名+研究方向+申請職位 );關于職位的問題可直接在郵件中咨詢。

團隊簡介

Valerie Voon:特聘研究員,英國神經精神病學協會主席。通過實驗研究,探索對調控敏感的生物標記物,以指導精準神經調控,為精神類疾病的治療提供新方法。利用神經影像、神經調控、電生理、藥物調控、計算模型等多模態的研究方法,以基礎理論為導向,研究連接大腦與行為的重要功能:認知神經科學。聚焦于沖動控制、認知靈活性及其與成癮行為與負性情緒之間的關系。

個人主頁:https://istbi.fudan.edu.cn/info/1774/4599.htm

04紀鵬研究員課題組

招聘人數:博士后 2-3名

研究方向

1.采用應用數學、統計物理、計算機、生物醫學工程等跨學科方法,發展神經環路挖掘、結構圖譜特性分析等方法,構建全腦尺度動力學模型;

2.基于斑馬魚全腦鈣成像和全腦聯接圖譜,發揮完整性數據的優勢,結合基于虛擬現實的感知、抉擇等行為范式,探索神經環路并在全腦水平揭示大腦工作的基本原理;

3.復雜網絡,非線性動力學分析。

任職要求

1.具有數學、物理、生物等相關專業博士畢業,或近期即將獲得博士學位;

2.對神經科學有濃厚興趣,具有探索精神;

3.能夠獨立開展工作,且善于與同事交流合作;

4.在重要學術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一篇以上相關學術論文。

應聘材料及聯系方式

請申請者將個人簡歷、聯系方式發至:pengji@fudan.edu.cn 及my@ion.ac.cn,郵件主題欄內請注明"應聘博士后 "。

團隊簡介

紀鵬: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目前從事的研究方向包括人腦和斑馬魚成像分析、神經網絡模型、復雜網絡非線性動力學分析等。

個人主頁:https://faculty.fudan.edu.cn/pengji/zh_CN/

穆宇: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旨在全腦尺度完整理解腦的工作原理,即大腦如何處理感覺信息并啟動行為,包括:每個腦區各自將感覺信息進行加工的環路機制;多個腦區實時地交互影響,整合、綁定生成的信息并最終形成行為輸出的神經機制;大腦局部和整體處理信息的基本原理。

個人主頁:http://www.mulab.org/

05朱山風研究員課題組

招聘人數:博士后 1-2名

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與生物醫學大數據挖掘,特別是生物醫學文本挖掘、蛋白結構與功能、宏基因組、免疫信息學與智慧醫療

任職要求

1.在海內外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應用數學、生物信息學等相關專業博士畢業,或近期即將獲得博士學位;

2.對上述研究方向之一有濃厚興趣,具有探索精神;

3.能夠獨立開展工作,同時具有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

4.在相關頂會或主流國際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學術論文,具有較強的英文讀寫與交流的能力。

應聘材料及聯系方式

請申請者將個人簡歷、聯系方式發至:

zhusf@fudan.edu.cn,郵件主題欄內請注明"應聘博士后 "。

團隊簡介

朱山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UniProt國際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牛津大學出版社Bioinformatics Advances 副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與生物醫學大數據挖掘,特別是生物醫學文本挖掘、蛋白功能預測、宏基因組、智慧醫療等。

個人主頁:

https://istbi.fudan.edu.cn/info/1774/4605.htm

06張捷研究員課題組

招聘人數:博士后 2名

研究方向

基于多模態腦影像-基因-行為數據和腦網絡建模方法,解析大腦的信息處理機制和各種精神疾病發病機制

任職要求

1.年齡不超過35周歲,在國內外大學或科研院所取得博士學位;

2.熟悉腦影像/基因影像分析或大尺度腦網絡模型,具有神經科學、精神疾病或腦網絡建模背景;

3.近3年在精神疾病/計算神經學領域發表2篇以上SCI論文;

4.具有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

應聘材料及聯系方式

請申請者將個人簡歷、代表性論文全文、研究工作經歷和至少兩位推薦人的姓名、聯系方式發至:jzhang080@gmail.com, 郵件主題欄內請注明“應聘博士后 ”。

團隊簡介

張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大腦動態信息處理機制、人類智能和精神疾病。在著名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90余篇,包括Brain、Molecular Psychiatry等雜志,Google學術引用5000余次。曾應邀在全國復雜網絡大會(2018)和全國神經動力學學術會議(2018)做特邀報告,作為參與人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2013),曾獲香港青年科學家提名獎(2008)。

個人主頁:https://istbi.fudan.edu.cn/info/1244/2226.htm

07程煒/郁金泰教授課題組

招聘人數:博士后 2-3名

研究方向

1.建設阿爾茨海默病等腦重大疾病精準醫療縱向隊列及多維度數據樣本庫,基于臨床數據、生物樣本遺傳、蛋白、代謝等多組學數據、影像數據和數字化表型數據分析,明確阿爾茨海默病等腦重大疾病的發病機理,尋找疾病早期預測及診斷新標記,研發早期預警和診斷新技術,建立早期風險預測模型和診斷標準,探索預防和治療新靶點、新技術和新方法。

2.基于英國UK Biobank、美國ABCD等大規模全維度生物醫學數據庫,發展跨尺度多模態數據解析的統計建模新方法,從遺傳、分子、影像等多角度闡釋常見精神疾病的病理機制,定量化揭示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生物標識和理論機制,建立能夠有效指導臨床早期診斷和精準治療的指標體系和預測模型。

任職要求

1.生物信息、數學統計、計算機或醫學背景,熟練掌握Matlab,R等編程語言,具備基因或神經影像數據分析相關研究經驗者優先;

2.至少在相關領域國際期刊發表1篇第一作者論文,具有較強的英文讀寫與交流的能力;

3.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以及獨立科研的能力;

4.在國內外研究機構近期即將獲得博士學位,以及獲得博士學位3年內的研究人員,年齡一般為35歲以下。

應聘材料及聯系方式

請申請者將個人簡歷、代表性論文全文、研究工作經歷發至:jintai_yu@fudan.edu.cn或wcheng.fdu@gmail.com,郵件主題欄內請注明“應聘博士后 ”。

團隊簡介

程煒:青年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青年人才、上海啟明星人才、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雙聘PI。研究領域為發展影像遺傳大數據統計方法及其在神經精神疾病中的應用。以通訊或第一作者(含共同)身份在相關領域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包括腦疾病領域旗艦期刊JAMA Psychiatry、Nature Aging、Nature Mental Health等。研究成果被Brain、Neurology等期刊以專門評論文章正面評價。

個人主頁:https://wchenglab.com/

郁金泰: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研究領域為阿爾茨海默病的防診治研究。以通訊作者(含共同)身份在相關領域期刊發表論著40余篇,包括Nature Human Behaviour、Science Advances、Alzheimer’s & Dementia等。研究成果被N Engl J Med “Journal Watch”、 BMJ、Nat Rev Neurol選為重要醫學進展或研究亮點。。

個人主頁:https://www.huashan.org.cn/zhuanjia/doctorinfo/3190.html

信息來源于網絡,如有變更請以原發布者為準。

來源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XlxUBLDpCm8-wjvQ1qt2Sw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