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如何轉型?如何找到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企業要發展,高層次人才在哪里?這是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靖江市科技部門思考的問題。
6月25日―26日,“院士專家靖江行”活動中,包括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院士沈文慶等在內的7名中科院院士和2名專家,帶著豐富的科技成果“大禮包”走進靖江,與企業面對面交流洽談合作。這是繼去年“中科院科學家靖江行”活動以來,該市與中科院深化院地科技人才合作的又一重大舉措。
近年來,靖江加快推進與中科院各個層面的政產學研合作,努力構筑靖江轉型發展的新優勢。
企業與院所“真情對對碰”
當前,靖江市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期。在新一輪發展中,泰州成為江蘇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城市,靖江企業也正積極謀劃如何更好地發展和加快轉型升級。但企業在轉變發展模式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困惑,靖江市科技部門抓住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問題,積極幫助企業和科研院所“尋緣結對”,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幫助企業解決難題,促成科研院所與企業開展技術和人才的交流。
科技部門牽線搭橋為企業當“保姆”,這比起企業自己“高攀”院士、專家要更順暢。如今在靖江企業界,“到中科院去淘項目”已成為一種風潮。
海天泵閥看中中科院理化所一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千方百計聯合市華信科技創業園有限公司與中科院理化所簽訂協議,三方共同出資2500萬元成立中科睿凌江蘇低溫設備有限公司,共同“孵化”中科院理化所“撬裝式煤層氣液化分離技術”成果。卓然(靖江)設備制造公司與中科院的合作像“串珍珠”,如今與中科院的合作已擴展到六家院所。靖江海侖機械公司是一家長期從事軍用配套設備生產的民營企業,企業與中科院聲學所“聯姻”,選定“遠距離聲波定向發射技術”和“柔性管束穿孔共振吸聲器”兩個填補國內市場空白的項目展開產學研合作。
政產學研合作催生轉型發展“紅利”
近年來,靖江市通過和中科院的政產學研合作,帶動了該市一批企業研發中心、公共創新平臺及科技創新創業載體的建設,促進了中科院的優秀科技成果和優秀人才在靖落地生根,加快推動了該市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從2008年至今,靖江市共有30多家企業與中科院自動化所、力學所、金屬所、理化所、等離子體物理所等12個院所達成協議,開展科技成果產業化、聯合開展技術研發、共建科技創新載體、人才交流合作等各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項目50多項。
該市還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鼓勵企業與中科院相關專業研究所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推進新型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目前中科院力學所、理化所、金屬所等科研院所與該市企業共建企業院士工作站2個、技術轉移中心2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聯合申報國家科技重大成果專項1項,共同成立中科睿凌江蘇低溫設備有限公司、江蘇中科金秋竹核防護科技有限公司2個高科技企業,引進以院士為領銜的高端人才80余名。
院地合作方式走向縱深
今年初,中科院理化所、靖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靖江市科技局共同簽約,共建中科院理化所(靖江)產業園,一期規劃300畝,入駐撬裝式煤層氣液化裝置和空心玻璃微珠2個產業化項目。
在院地合作中,靖江與中科院雙方互動,深入探索多元化、深層次、可持續合作形式。此前,靖江市委市政府與中科院院地合作局簽訂人才科技全面合作協議,建立高層互訪交流長效機制,定期邀請中科院領導和專家到靖江考察調研,聽取他們對沿江開發、城市建設、產業升級的建議。每年組織部門負責人、企業家赴中科院考察學習,加強交流互動,建立戰略聯盟。圍繞人才交流與培養,該市還選派年輕干部到中科院掛職鍛煉,聘請中科院優秀人才到該市掛任科技副市長、副局長、副鎮長和企業副總工程師等職,通過高層互訪和互派掛職,架起院地合作橋梁。在院企深入對接合作過程中,靖江市部分企業和中科院的科學家還擦出了新的“火花”,在新的領域或方向達成合作意向,簽約或即將簽約產生多個衍生項目。
“中科院將通過合作,逐步探索創新與靖江院地合作的體制,走出一條院地合作的‘靖江路徑’,真正推動靖江轉型升級。”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局長孫殿義的這句話正在成為現實。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