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時,回顧黨史、新中國史中有關海歸人才的重要貢獻,對于全體黨員銘記、傳承老一輩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對于各級干部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高斗爭本領,維護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包括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等,無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及其先進性的確立,離不開海歸人才的開創性貢獻
在上世紀20年代前后,一批留學日本、歐洲的中國先進分子,懷著救亡圖存的愛國之心,在對西方各種“學說”“主義”比較、推選中找到“真經”——馬克思主義,并不遺余力傳播到中國。特別是留學日本的海歸人才陳獨秀、李大釗、陳望道、李漢俊、李達、董必武等人,將《共產黨宣言》和俄國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率先在中國大地廣為傳播,為黑暗的舊中國帶來光明,推動中國共產黨誕生在中國大地,促成中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為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可見海歸人才的開創性貢獻確實功不可沒。
需要說明的是,黨的一大代表、新中國開創者毛澤東同志雖然不是海歸,但他對外語、外國先進思想的學習一直持開放態度并身體力行。17歲的毛澤東曾在湖南湘鄉縣城新式學堂學習英語。1918年冬,毛澤東赴國立北京大學圖書館擔任助理員,得到海歸老師李大釗的幫助,讀了不少有關俄國情況與共產主義書籍,接受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晚年還堅持學習英語。可見,毛澤東對外國先進思想、對海歸人士是理解和尊重的。當時還有一批先進分子也是海歸人才,比如周恩來就留學法國、德國,還有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是留蘇、留德、留法的海歸,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先進性的確立都作出了杰出貢獻。
為鞏固新生政權、幫助中國確立世界大國地位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杰出貢獻
新中國成立前后,數以千計的留學人員回來參加革命和建設,為我國教育文化的改造發展、為科技事業的奠基發展等嘔心瀝血、忘我工作,為鞏固新生政權、幫助中國確立世界大國地位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杰出貢獻。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就曾發出“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號召。解放戰爭初期,毛澤東親自復信給留學蘇聯的蔡和森等人,希望他們努力學習、將來回國服務。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周恩來親自推動海外人才報效祖國。周恩來還幫助留學人員克服困難輾轉回國,從而形成了新中國第一次留學人員回國潮。到1955年11月,海外歸來的留學人員達1500多人。其中,有著名的海歸人才李四光,為新中國找到第一個高產大油田;嚴濟慈,為我國現代物理學研究、光學研究等作出重大貢獻;錢學森,成為我國的“導彈之父”;華羅庚,成為我國現代數學開拓者和奠基人;鄧稼先、錢三強等專家,成為我國“兩彈一星”元勛;周培源,成為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此外,還有一大批杰出材料專家、航天專家、化學專家、無線電專家、計量測量專家等也相繼回國。他們為我國科技事業追趕世界潮流作出卓越貢獻,為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為國防事業樹立堅強后盾。這些海歸人才的愛國情懷和豐功偉績永遠值得敬重、牢記和傳承。
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增添活力,作出創新性、引領性貢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呈幾何級數增長的留學人員先后回國,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增添活力,作出創新性、引領性貢獻。“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黨中央和鄧小平同志以巨大政治勇氣和戰略膽識,在恢復高考制度不久就放開出國留學政策,支持有志青年留學,后來出現“出國熱”,但國家堅信他們多數將來會回來為祖國服務。事實證明如此,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留學人員回國現象愈益增多。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之后,一大批留學人員紛紛回到北上廣深等城市,投身我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進入新世紀后,中國各方面快速進步,更加吸引海歸人才回國服務,比如,著名的海歸戰略學家、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海歸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海歸理學博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海歸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專家潘建偉等都是其中杰出代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高度重視人才強國戰略。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提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總書記還在多個場合發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號召。近幾年來,每年都有數十萬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就業。到2018年底,我國已有360多萬海歸人員,這是我國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40年改革開放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成就、民主法制的完善、科技教育事業突飛猛進等,無不顯現海歸人才的突出貢獻。
在做好國內已有人才的相關工作的同時,更加重視、推出更有力舉措培養本土尖端人才
當下,我們已有更好發展的足夠自信,但也要看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不少領域仍然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差距。因此,人才工作仍然是重中之重的工作。針對當下留學人員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應對目前乃至今后可能更加復雜的局面,我們不但要做好國內已有人才的相關工作,更好發揮他們的創新創業熱情,而且要更加重視、推出更有力舉措培養本土尖端人才,以便更好落實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更加堅定的人才支撐。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