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調劑項目預算,自主確立勞務費比例,自主安排人員績效獎勵,自主支配項目的結轉結余資金,自主管理差旅費、會議費標準、自主使用橫向資金,自主轉化科研成果……被科技圈稱作“11號文”“64號文”“50號文”的指導意見持續關注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在此推動下,一系列激動人心的改革政策相繼出臺。
科研人員面對經費時常“愛恨交加”:總是需要想很多辦法,耗費很多精力和時間,才能用上經費去追逐理想,展開科研進程。而在去年7月底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中辦發〔2016〕50號),已經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改革建議。
8個月過去了,時間不長也不算太短,科技界是否已經普遍享受到政策紅利?在政策落地過程中又遇到什么問題?如何通過制度讓經費更好地促進科技進步?來聽聽圈里人怎么“吐槽”。
趨勢:更加符合科研規律
以差旅、會議、國際合作交流費合并預算、打通使用為例,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副院長李浥東認為,在各學科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下,科研人員參與各種形式的國際交流是少不了的,這項改革措施執行以前,相關復雜的財務流程給科研人員造成了不小壓力。“過去是科研人員還要當會計。現在‘打醬油的錢可以買醋’,再加上一些單位開始試點的科研財務助理制度,這些改革一定是有利于學科發展的。”
李浥東認為,北交大在科研經費管理上做出了嘗試:“直接經費放寬了權限,間接經費管理當中也給予課題組更多權利,總體來講,經費管理更加符合科研規律。”
再如預算調整權限,由5%提到了10%,“雖然只是5%的調整幅度,但多數情況不會發生特別大的預算調整,可能稍微調一下,10%對于個人來講已經足夠了,老師們不用因為幾萬塊錢跑一大圈流程,耗費一兩天的時間了”。李浥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過去申請到項目,沒有辦法給博士后、訪問學者、科研助理這些崗位發放勞務費,現在勞務費范圍放寬,對于團隊建設是非常好的事。”總結下來,李浥東認為,改革前是人圍繞經費轉,改革后的經費制度是以人為中心。
處處體現了不信任
數據堂聯合創始人、副總裁肖永紅曾在科研單位有過近6年的工作經歷,申請過不少項目,在不久前由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CCF YOCSEF)組織的一場討論中他表示,當時的感受是,相關財務制度處處體現了對科研人員的不信任。
創業后的肖永紅轉變角色,為科研用戶提供數據,他發現一個不合理的現象:科研管理機構更愿意支持用戶將科研經費投入到看得見摸得著的設備上,而不愿意投入到類似數據或所需的云服務產品上面。“這體現了一種重‘硬’輕‘軟’的經費管理導向,它并不符合當下科研過程的一些真實需求。”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李曉軒,也列舉了一些影響重大的改革政策,不過他表示,對于五六年前他參與的一項關于科研經費的調研中發現的問題,目前改觀不大。“例如‘50號文’提出的差旅、會議、國際交流費用的打通使用,實際上,很多科研院所并沒有根據自身情況去修訂財務制度,而是繼續沿用原先的規定。”
事實上,記者了解到,為了能從財務部門支出2016年的年終獎,許多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還是需要想很多辦法出來。
李曉軒指出,預算過細過嚴剛性又很強,各種檢查、評估頻繁,而且,很多時候科研方向跟著項目、經費走而非圍繞研究興趣展開,這些現象時至今日仍對科研工作產生很大束縛。
拿什么讓經費更“可愛”
面對讓人“又愛又恨”的科研經費,科技圈希望它更“可愛”些、能更有力地促進科研進程,做出了許多思考與建議。
肖永紅提出一種“不知道靠不靠譜”的參考模式:在給企業投入資金前,投資方會對企業進行詳盡的盡職調查,“資金投給你后,則對經費使用給予充分信任,定期檢查工作效果。這個模式在商業領域很成熟”。對應到科研領域也許不能完全套用,但應體現對支持對象的信任和尊重。
然而,在放與管之間找到平衡確實是個“技術活”。李浥東道出了對這個問題的思索:“政策賦予我們一些自由,但顯然不會是無序的自由,監督監管同樣應當重視。目前‘自由之后’的管理制度還不完善,如果不明確保障范圍和機制,自由的步子不會邁得很大。”
“經費改革還有許多方面沒有到位。”但李浥東仍然感到樂觀,“特別好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了從國家層面到學校層面、學院層面,所有人科研經費理念的轉變,這個轉變過程是勢不可當的。”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