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寧
任何國家的科研成長和發展都與研究經費的投入成正比。近年來,我國對科學研究的經費投入越來越多,已經占到全球科研投入的20%,數量僅次于美國。僅2015年,我國在研發方面就投入了1.4萬億元人民幣,占GDP的2.1%。同時,我國還擁有370多萬全職科研人員,絕對總量已經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不斷攀升的科研經費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大量優秀研究論文涌入學術出版體系,發表論文愈加成為一種剛性需求。但現實情況卻是,只有少數被挑選的“高影響力”期刊在吸收研究論文,這遠遠滿足不了研究者的發表需求。研究論文之“眾”與科研期刊之“寡”正日漸成為一個突出的矛盾。
科學出版的情況并非沒有改善。目前全球科學出版物的數量增長很快,自2008年來增加了23%。來自中國的出版物數量在5年內增加了近一倍,占世界總量的近20%,而這一比例在10年前僅為5%。但是,這仍然無法滿足科研人員發表論文的需要,在過去4年中,中國是向世界頂級科學期刊投稿情況改善最多的國家。根據“《自然》雜志2016新星指數”,在他們長期跟蹤的40家中國科研機構中,有24家的科研論文產量增加了至少一半。中國在4個研究領域——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和地球與環境——中的論文投稿量增長方面居領先地位。科研刊物與發表需求之間的不匹配并沒有隨著科學出版物的增多而改善,單純提高出版物數量也不足以滿足科研的現實需求,這意味著必須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科技出版格局。而“開放獲取”的出現,則為解決上述現實矛盾,開辟未來科技出版的新局面,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機遇。
相對于傳統的科研出版模式,開放獲取具有很多不可比擬的優勢。
首先,它將推動學術出版行業的產業變革與轉型。嚴謹的出版流程是保障科研論文質量的必要條件,一定的利潤是商業出版機構維持科研論文出版業務的前提。而發表論文的支出要么是由讀者買單,要么是由作者買單,在傳統的出版模式中是以前者為主。由知識的獲取者來負擔知識承載和傳播的成本,這看起來是很合理的,但實際上,由于科研內容存在冷熱之別,讀者群規模的大小不能代表研究問題重要性的大小,卻能決定一個期刊收入的多少。而隨著人類知識體系的不斷擴展,學術分科的趨勢是越來越細,這也意味著“冷門但重要”的學術分支會越來越多,長遠來看,傳統的由讀者付費的科研出版模式顯然不可持續,甚至將阻礙科研的進步。因此,出現作者付費的期刊就是自然的,這意味著由學術界自籌經費來承載和傳播新知識。而作者付費,恰恰是開放獲取的根基。所謂“作者付費”,其實主要是作者所在的學術機構付費。為了維護科研地位與科研經費,學術機構并不缺乏付費動力。實際上,在傳統出版模式中,作者同樣支付了大量審稿、校對、出版費用。而開放獲取的出版流程主要是基于網絡平臺,其運營成本遠遠低于傳統的出版模式,這就意味著,運營開放獲取期刊,收費可以遠低于傳統期刊,這又反過來增加了作者付費的動力和可行性。
其次,開放獲取使科研信息更有效地進行流通,大大提高了科研的效率。隨著科研資金和研究人員的不斷增長,學術產出會越來越多,而傳統的學術出版業態已經越來越不能應對學術增長和傳播的壓力,仰賴于數字技術的開放出版無疑將優勢漸顯并成為主流。通過開放獲取,文獻和期刊將實現“影響力升級”。根據Steve Lawrence的研究,文獻可免費獲取的難易程度與其被引用率明顯正相關,文獻越容易被獲取,就越容易被引用。顯然,基于互聯網的開放獲取期刊更加吻合學術出版的本質——促進學術交流、推動學術進步。
第三,開放獲取能夠矯正現有學術評價的問題。目前的學術評價指標體系已經引起了諸多的批評,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認為,期刊評價指標,尤其是對期刊影響因子的過于偏重已經嚴重影響了學術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真正重要的評價指標對象仍應該是研究論文本身,而不是文章所發表的刊物。論文的被引用頻率、在社交網絡上的討論和使用熱度、出現在政策檔案中的頻次、被引用在百科詞條中的數量等等都將成為新的數據點。隨著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對數據研究的文章和新的數據計算方法會產生更具有影響力的評價指標,但不論出現何種指標,都應該是以學術文章本身為對象,而不應依賴于學術期刊的背書。開放獲取顯然進一步剝離了學術文章與學術刊物,使出版機構回歸到學術出版的原點——組織學術、服務學術、推進學術,避免了學術上的買櫝還珠。
從全球科研發展的趨勢來看,歐美國家在開放獲取領域已經有了十余年的積累,在理念與經驗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全世界大部分較具科研實力的研究型大學,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等國的國家科研基金以及一部分私人科研基金,都已采用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2015年,在總共1.14億在線英文學術文獻中,已有超過2700萬實現開放獲取,占24%;預計在2016年,這個比例將超過50%。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開放獲取期刊的科研影響力和質量正在接近傳統期刊,開放獲取被廣泛采用只是時間的問題,能否抓住開放獲取這一科研出版的趨勢,成為未來我國科研競爭能力發展提高的一項重要挑戰。
從中國的現狀出發,一方面,中國科技界對于科學成果出版有著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隨著科研經費投入的提高、科學研究隊伍的壯大和科學出版從業人員的增加,中國有進一步改善科技出版的現實條件。目前來看,中國完全可以通過設立開放獲取政策和推進知識共享來解決科技出版需求與現實出版條件不匹配的問題,同時提升中國在開放獲取領域的地位,占領未來科技出版甚至科學研究的制高點。
因此,中國應該抓住科技出版由傳統模式向開放獲取轉型的關節點,在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力量的同時,充分調動現有資源,在政策、資金、人員等方面向科技出版的開放獲取傾斜,實現彎道超車,更好地為中國的科研事業保駕護航。(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