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科研資訊 > 科技動態 > 砥礪奮進的5年:中國航天重器探索世界

關注微信

砥礪奮進的5年:中國航天重器探索世界

時間:2017-09-07來1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葉子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7年09月07日   第 11 版)

高分三號接收到的天津影像(2016年8月20日接收)。國防科工局供圖(新華社發)
 

2016年12月10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建立天地鏈路。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4月24日,在陜西西安西北工業大學舉行的“中國航天日”科普宣傳周上,參觀者聽取載人空間站模型介紹。新華社記者 劉 瀟攝
 

中國載人空間站。新華社記者 王永卓制
 

6月15日,航拍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內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塔架(左)與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塔架。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攝
 

7月21日,小朋友在“天宮二號”模型里體驗利用VR技術進行太空遨游。龍 巍攝(人民視覺)
 
 
多少年來,大熊貓、青花瓷、中國功夫和戲曲,一度成為外國人腦海中關于中國的主要印象。而最近一項針對20國青年的調查顯示,高鐵、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已經榮升為在華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新四大發明”。
 
與上述早已走進人們日常生活的中國名片不同,近年來,中國高科技研究成果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已全面啟動的載人空間站工程、被稱為“天眼工程”的高分衛星、解答了愛因斯坦“百年之問”的中國量子技術……這些航天重器不僅展現了中國智造的雄厚實力,而且正作為中國的新名片走向全球。
 
空間站 ▏浩瀚太空 中國筑巢
 
隨著網購成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風里雨里快遞員等你”的快遞小哥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日常。可是,你見過往天上送東西的快遞小哥嗎?
 
4月27日,在393公里外的太空軌道,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順利完成自動交會對接,為后者實施了推進劑加注,天舟一號這個“太空快遞小哥”送單成功。這是中國自主研制的貨運飛船與空間實驗室的首次交會對接,標志著中國穩步邁進“空間站時代”。
 
空間站,是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工作和生活的載人航天器。20世紀70年代,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第一個宇宙空間站——“禮炮一號”,從此開啟了各國建設空間站的時代。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實施以來,中國空間站研制進展順利。
 
天舟一號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突破和驗證了空間站貨物運輸、推進劑在軌補加等關鍵技術,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二步收官之作,引來外媒紛紛點贊。德新社將中國發射首艘貨運飛船形容為“巨大跨越”,指出中國成為第四個擁有自己貨運飛船的國家,同時向建成自己的空間站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專家亞歷山大·熱列茲尼亞科夫在接受俄羅斯衛星網采訪時說,天舟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航天向建設軌道空間站邁出的“巨大一步”,這在國際航天界也是一個令人矚目的事件,“我們見證了另一位重要選手的崛起”。
 
據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介紹,中國載人空間站計劃到2022年前后完成在軌組裝并投入運營,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中國空間站總體構型是三個艙段,由一個核心艙、兩個實驗艙組成,每個艙都是20噸級,整體呈T字構型。核心艙有5個對接口,可以對接一艘貨運飛船、兩艘載人飛船和兩個實驗艙,另有一個出艙口供航天員出艙活動。
 
為加強國際合作,中國空間站也會向國際開放空間科學載荷實驗資源。目前,中國已與聯合國簽署了框架協議,其中包括外國航天員可搭乘中國載人飛船登上中國的空間站等內容。
 
探索宇宙是人類共同的理想,國際合作是航天探索的主流,中國作為航天大國已成為全球航天合作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 
 
高分衛星 ▏中國“天眼” 綜觀全球
 
現如今,在甘肅,農民可以快速提取枸杞、紅棗、硒砂瓜等農作物信息,掌握種植情況;在江西,管理者足不出戶就可以實現鄱陽湖水資源管理、旅游資源開發;在西藏,工作人員也不必在惡劣環境下翻山越嶺去進行生態保護、資源勘探……這一切都得益于高分專項工程的實施。
 
高分專項工程,是中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自2010年批準實施以來,中國已經陸續發射了一系列衛星,在浩瀚天際組建了中國的“高分家族”,被稱為“天眼工程”。
 
2013年4月高分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它的全色分辨率是2米,路上的斑馬線、小汽車還看不清楚。2014年8月發射的高分二號衛星將中國遙感衛星空間分辨率帶進“亞米時代”,它的目光更加銳利,甚至能看清黃浦江上的浪花。2015年12月發射的高分四號是我國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分辨率光學成像衛星,這只“天眼”能對目標區域長期“凝視”,還能從3.6萬公里外看見大游輪。2016年8月發射的高分三號是唯一一顆雷達衛星,這只“不畏浮云”的“天眼”具有全天時全天候的成像能力。
 
“天眼”看地球,“慧眼”識九州。高分專項不僅是天眼工程,更是創新工程、應用工程。
 
2016年3月,“高分應用綜合信息服務共享平臺”上線,截至2016年7月,高分衛星數據已在18個行業、1800多家單位得到了廣泛應用。今年4月,《2017中國高分衛星應用國家報告》發布,國防科工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主任童旭東介紹,這標志著高分衛星應用國家整體能力初步形成。目前,高分衛星和其他國產衛星結合替代國外衛星數據,已使中國衛星數據自給率達80%。
 
高分專項還走出國門。中國國家航天局曾應亞太空間組織的請求,及時向巴基斯坦提供了該國地震災區的影像數據,還與埃及協商建立中埃聯合對地觀測數據與應用中心,支持委內瑞拉地面站完成有效接收測試,促進中國高分專項“走出去”在世界各地“落地”。可以預見,今后,中國“天眼”將綜觀全球。
 
墨子號 ▏量子革命 中國領航
 
近百年前,兩位物理學界的先驅人物,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尼爾斯·玻爾,圍繞量子糾纏是否存在發生了一場論戰,留下了量子糾纏是否只是一種“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這一量子力學難題。
 
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國給出了答案。2017年6月16日,中國科學家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衛星在國際上率先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別的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回答了愛因斯坦的“百年之問”。
 
量子糾纏,就是處于糾纏狀態的兩個量子,即使相距甚遠,也能像心靈感應一般同時發生狀態變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與青海德令哈站和云南麗江站兩個地面站建立光鏈路,以每秒1對的速度在地面超過1200公里的兩個站點間建立了量子糾纏,證明了量子糾纏的存在,相關論文登上了美國《科學》雜志的封面。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量子技術專家塞思·勞埃德評價這項工作是糾纏分發技術的一個真正突破。美國波士頓大學量子技術專家亞歷山大·謝爾吉延科也說:“這是驗證量子力學有效性的又一個決定性步驟,其結果對現代量子物理學發展的影響無論怎樣評價都不為過。”
 
緊接著,潘建偉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至此,剛剛服役一年有余的“墨子號”,作為中國自主研制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圓滿完成了量子糾纏分發、密鑰分發和隱形傳態這三大科學實驗任務。
 
墨子號取得的系列成果使世界為之震驚。新世紀以來,各國加大了量子科學投入力度,美國發布了新的量子科研計劃,歐盟、日本也在加緊研究,“第二次量子革命”競爭激烈。“國際上確實存在量子科研競賽。”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量子技術專家延內魏因說,“但中國團隊已克服了好幾個重大技術與科學挑戰,清楚表明他們在量子通信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以量子衛星的最新實驗成果為代表,中國華麗轉身,一舉挺進量子研究的最前沿。“這標志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的優勢地位。”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這樣評價。
 
從兩千多年前墨子和學生做成小孔成像實驗,驗證了光沿直線傳播的特點,到今天墨子號系列成果引領“第二次量子革命”,量子科學領域有望成為中國對外的新名片,閃耀世界。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