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科研資訊 > 科技動態 > 北京78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關注微信

北京78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時間:2018-01-08來1源:科學網 作者:鄭金武

科學網訊 1月8日,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隆重召開,北京共有78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72項,占全國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36.1%,與去年相比上升13.9%,創歷史新高,展現了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強勁勢頭。

北京再添一位最高獎得主

2017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分別授予中國疾病預防中心侯云德院士和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院士。作為我國最高科學榮譽,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正式設立以來,已有29位科學家獲此殊榮,其中20位來自北京,占比達69.0%,體現了北京在高層次領軍人才上的絕對優勢。

侯云德院士是第20位來自北京的最高獎得主,他是我國生物醫學領域杰出的戰略科學家,我國分子病毒學、現代醫藥生物技術產業和現代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的主要奠基人。他率先利用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方法,完成了當時我國最大基因組“痘苗病毒天壇株”的全基因組測序,奠定了我國分子病毒學的研究基礎;他成功研制了我國首個基因工程創新藥物“重組人干擾素α1b”,在北京率先落地實現產業化,并推廣至全國,實現了我國基因工程藥物從無到有的突破;他主導了2009年我國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應對和科技攻關,取得8項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將我國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技術和能力提升到國際先進水平。

聚焦源頭 孕育原始性創新突破

作為我國基礎研究水平的象征,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具有特別的“含金量”。

2017年,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主持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團隊圍繞高產優質的水稻理想株型開展研究,在理論和方法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并將基礎研究成果應用于水稻分子育種,培育了一系列高產優質的水稻新品種。研究成果在Nature等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引領了水稻遺傳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

北京還獲得了14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環境科學、生物科學、信息技術等諸多領域取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清華大學鄭泉水教授團隊完成的“范德華層狀介質的滑移行為和力學模型”項目,率先實現了單晶材料的自回復現象,在國際上首次報道了在微米以上尺度、大氣環境下、速度從零到25米/秒的超滑,取得了結構超滑實驗的重大突破,引領了世界范圍內超潤滑研究的新一輪高潮。

北京大學劉忠范院士、張錦教授團隊完成的“低維碳材料的拉曼光譜學研究”項目,建立了新的單壁碳納米管手性控制生長模型,首次實現了任意形貌表面上痕量物種的拉曼光譜直接檢測,在低維碳材料結構與性質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創性突破,為低維碳材料在未來高科技產業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連續四年獲科技進步特等獎

由國家電網公司主持完成的“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是繼981鉆井平臺、京滬高鐵、高效環保芳烴成套技術、移動4G等國家重大工程之后,北京連續第四年獲得科技進步特等獎,體現了北京服務支撐國家重大戰略的使命與擔當。

“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項目由16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企業聯合攻關,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設備研制、工程實施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創新和突破,通過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而形成世界首創技術,實現了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等多項“世界之最”,在世界電力工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也將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成為下一張國家的“金名片”。

活力迸發 “三城一區”托起創新之城

“三城一區”是北京創新發展的主平臺,承載著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任。

中關村科學城是原始創新策源地和自主創新主陣地,在“三城一區”中內生動力最強。2017年,中關村科學城區域內單位主持完成的國家獎獲獎項目達50余項,占北京獲獎總數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二,占全國授獎總數近四分之一,彰顯了蓬勃的創新活力。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的“中國電子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科技創新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工程構建了基于ARM生態系統的技術、平臺、人才、管理4大體系,系統推進了高端事務處理芯片等10大項目,支撐了我國重要行業網絡安全工程的國產化,為我國實現由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飛躍奠定了基礎。

北京理工大學聯合北京水晶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交互式顯示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在交互式顯示中多用戶協同背投、自然表面投影和可探入真三維等方面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促進了光電顯示、人機交互、計算機視覺等學科的交叉融合,通過技術創新推動了智慧社會建設。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杰院士主持完成的“配子胚胎發育研究與生育力改善新方法的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項目從解決生殖醫學領域的難題出發,系統研究了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構建了世界首個高精度重組定位女性個人遺傳圖譜,建成了國內規模最大的生殖醫學綜合診治體系和培訓推廣系統,引領我國生殖醫學發展走向國際一流水平。

以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代表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和“中國制造2025”創新引領示范區是北京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前沿陣地,成為了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轉化的優先承載地。

由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葉甜春研究員主持完成的“22-14納米集成電路器件工藝先導技術”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在納米集成電路制造工藝上開展科研攻關和產業化應用,實現了5個技術代的跨越,獲得授權發明專利674 件。其中,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芯國際、北方微電子等集成電路企業與微電子所開展了全方位合作,推動了項目技術在北京落地應用和大規模產業化,提升了集成電路企業的規模和水平,促進了北京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的發展。

由北京交通大學與北京和利時系統工程有限公司聯合完成的“復雜路網條件下高速鐵路列控系統互操作和可靠運用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項目形成了高速鐵路列控系統的成套技術和規范,在我國高速鐵路得到廣泛應用,為高速列車跨線運行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安全保障。其中,北京和利時系統工程有限公司全面參與了系統設計、平臺構建、性能測試,并推動了項目的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促進了軌道交通產業智能化升級。(鄭金武)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