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16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的一項建模研究顯示:2020年1月至3月逐步采取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多管齊下,將武漢截至3月8日的累計感染人數降低了96.0%。同時在1月至3月間,最多可能有87%的COVID-19病例未被發現,未發現或確診的病例包括無癥狀、癥狀前或輕癥感染者。這些群體在疾病的傳播中或許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限制措施解除過早,該群體會引起疫情反彈。
該研究由華中科技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聯合完成,題為“Reconstruction of the full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COVID-19 in Wuhan(武漢COVID-19疫情全傳播動態重建)”,通訊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系王超龍教授和哈佛大學生物統計系終身教授、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林希虹。
無癥狀、癥狀前或輕癥的COVID-19感染者被認為在疾病的快速擴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一般很難被發現和隔離。作者們認為,對疫情暴發進行全動力學重建有助于更好地了解COVID-19未確診感染者的比例和影響,對于防控疫情卷土重來或具有參考價值。
王超龍等人研究了武漢COVID-19暴發的傳播動力學,并利用2019年12月8日至2020年3月8日的32583例實驗室確診病例的數據評估了干預措施的作用。他們利用這些數據模擬了從2020年1月1日開始的疫情,并根據關鍵事件和干預措施分為五個時期,比如農歷新年和實行集中隔離檢疫。
研究團隊的分析顯示,初期的傳播率非常高,第一階段的基本再生數(R0)約為3.54,在研究的最后階段降到了0.28左右。這一結果表明,2020年1月至3月逐步采取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多管齊下,將武漢截至3月8日的累計感染人數降低了96.0%。
研究團隊將他們的模型與流行病學數據相擬合,證明了武漢當初可能存在大量未發現病例。在他們研究的這段時期里,估計有87%的感染病例未被發現,即使在初期發現全部病例的極端假設下,這一比例的下限也有53%。
研究團隊認為,檢疫隔離和社交疏遠等公共衛生干預措施,似乎是阻斷未確診病例傳播和控制疫情的有效手段。他們還強調應開展血清學研究等調查來證實這些估算數據。
研究團隊還利用這些數據的擬合模型預測了第二波疫情的發生概率。假設在首次通報無新增病例后的第14天解除所有限制,疫情反彈的概率預計將非常高,最高達97%,且傳染源主要來自未發現的輕癥或無癥狀病例。預計解禁后第34天會出現病例數激增。另外一個更嚴格的情景假設在連續14天無新增病例的情況下才解除所有限制,這時的反彈概率將跌至32%,病例數激增也將延至解禁后第42天出現。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