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武漢市在東湖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試點基礎上,再推人才新政,全面實施“1+9”人才戰略,繪制出武漢全面構筑國際性人才高地的方向標、時間表和路線圖。
力爭用5-8年時間,將武漢打造成我國發展軟環境最優地區和最適宜創業城市之一。
2016年,武漢地區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40萬人以上,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團隊核心成員和領軍人才200名左右,入選中央“人才”、國家“萬人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的高層次人才500名左右,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2000名左右。
2020年,實現人才資源總量300萬人,人才資源占人力資源總量的比例達到35%,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達到39%左右。
“光谷經驗”變成“武漢模式”
1990年,張發明赴美國求學時,他根本沒想到會回武漢發展。23年后,他不僅在武漢光谷生物城擁有了3000平方米的研發樓,公司還實現了產品從研發、中試,到量產,再到快速進軍歐美市場的巨大發展。
張發明是湖北天門人,曾就讀武漢大學,受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邀請,遠赴美國從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作為高級科學家,張發明受聘于美國著名的禮來公司(Eli Lilly& Co.),并被聘為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在氨基酸領域擁有9項美國專利,被稱為生物產業的“國際鉆石人才”。
2009年初的一次歸國探親,讓張發明再次與武漢結緣。張發明和夫人拜訪武漢大學著名教授伍新木。伍新木教授描繪了中國光谷發展現狀和引才政策。實地考察后,光谷巨變讓張發明“有一種震撼的感覺”。
讓他震撼的,就是武漢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求賢若渴。
2009年,東湖高新區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同年武漢在東湖高新區實施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戰略。推出“3551人才計劃”,大規模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為世界級人才最高可提供一億元的項目資助;在體制機制上,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大膽突破創新,給予各類領軍人才、科技精英最大的發展空間。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大批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的紛紛加盟,使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呈現出驚人的創造力:全球首臺71英寸激光電視、國內首臺屏幕多點觸控系統技術等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10大技術成果均來自于光谷;光電子產業總收入突破千億,成為武漢市四大千億產業之一;生物產業總收入從2009年的100億元上升至2012年400億元,光谷生物城已進入全國生物產業基地前三……
如何從一花獨放到春色滿園,使“光谷經驗”變成“武漢模式”?
2010年7月,武漢決定在全市啟動實施“黃鶴英才計劃”,計劃到2015年,引進和培養100名左右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產業領軍人才、1000名左右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讓武漢人才強市戰略從試點突破走向全面推進。
2010年9月,武漢另一個國家級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啟動實施“高端人才集聚工程”,出臺系列激勵政策,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業,打造先進制造業中心。目前,武漢經開區引進了9名中央“人才”專家,省部級以上專家、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達到260多名,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更高達1.8萬名。
2011年,武昌、漢陽、洪山等市屬13個區相繼推出本區特色人才計劃。大江南北、武漢三鎮,逐漸形成以“黃鶴英才計劃”為引領,“3551光谷人才計劃”和武漢經開區“高端人才集聚工程”為兩翼,全市各區特色引才計劃為基礎的引才、育才、用才格局。
市委人才辦負責人介紹,截至2012年底,武漢地區累計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3500多名。
從特殊到常規 優惠政策全面推廣
所謂膠囊內窺鏡,是把微型攝像頭用膠囊包裹,通過口服進入人體,使其能夠在人體消化道里面拍攝照片,實時傳送照片,供醫生參考診斷。該項技術推動了我國醫學內鏡的革命性發展。
2009年,該技術的開發者肖國華,帶領安翰光電剛剛入駐東湖高新區,公司團隊就獲得了東湖高新區首批“3551人才計劃”最高額度——500萬元的資助。最終成功自主研發“可定位可控制巡航膠囊內窺鏡系統”,被醫學界稱為21世紀內鏡發展的方向。肖國華博士感慨:剛到開發區,就得到這種資助,既是壓力,更是動力。
肖國華獲得的資助,是一種引進人才的特別優惠政策,在當年只是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個案;而目前,已成為武漢引才的“常規途徑”。
2012年7月,武漢推出構筑國際性人才高地“1+9”系列人才政策,對武漢未來5-8年人才發展戰略進行了頂層設計,而且完善信用貸款、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居住證、人才服務“綠色通道”等配套政策,為武漢的引才用才“立下規矩”。
高層次人才居住證制度,原是東湖高新區“先行先試”的人才特殊政策,通過“1+9”人才新政,變成全市性的普惠政策。“高層次人才居住證”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武漢綠卡”。持人才居住證的境內外人士,子女義務教育階段接受教育,享受本市戶籍學生同等待遇;可以技術入股或投資等方式創辦企業,經批準后還可以接受機關事業單位聘用。
為解決人才創業資金瓶頸問題,2011年,東湖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實施信用貸款試點,當年就為光庭科技等5家“3551”企業提供7500萬元貸款。2012年,“1+9”人才新政頒布后,在全市開展企業信用貸款試點工作,惠及更多人才創辦的中小企業。
武漢人才政策已由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特事特議、特事特批、特事特辦”變成全市性的“明明白白”按“規矩”辦。
從高端到梯隊 人才隊伍協調成長
李洪波,1971年出生于天津,畢業于南開大學,后成為荷蘭Utrecht大學博士、資深研究員及器件物理學專家,在荷蘭德拜實驗室工作9年,見證了硅薄膜光伏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大規模生產的歷程。
2011年5月,李洪波從荷蘭只身來到武漢,加盟武漢經開新能源有限公司,他在薄膜太陽能電池方面的創新項目獲得了武漢市政府600萬元的資助,成為武漢首批“黃鶴英才計劃”資助金額最高的人才。
楊小婷,湖北崇陽人,畢業于汕頭工藝美校,她還有一個為大家所熟悉的頭銜——漢繡大師。2013年,楊小婷登上了“武昌英才榜”,并入選2012年度“黃鶴英才計劃”,得到300萬元資金支持。
市人才辦負責人說,高端人才為武漢發展發揮了巨大引領作用,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需要來自文化、社會科學、醫療、教育等各領域、各戰線的人才隊伍支撐,楊小婷就是武漢培養本地人才的一個縮影。
如果將武漢人才工作比喻成一場音樂盛宴,那么“黃鶴英才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就好比是高聲部,明亮高亢,使人一振;而在2012年6月“出場”的武漢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建設則是靈動悠揚的和聲,引人遐想。
武漢擁有近120萬的大學學子。未來五年,武漢市將在各級開發區、孵化器、重點企事業單位和市級黨政機關,建立300家左右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實踐基地帶著實踐崗位、科研攻關項目到各高校,與大學師生進行交流和雙向互選。預計每年可吸納1萬名左右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搭建起全面開放的校地合作、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的平臺。
“只要點子好、人品好,入駐孵化器創業分文不收!”4月15日,武漢科技企業孵化器校園行首站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史上最優惠”的創業政策與大學生們面對面。
為吸引百萬大學生在漢創業,武漢不斷加大力度,陸續推出科技創業各類優惠政策,為創業者提供培訓、資金、辦公地點和服務,優惠政策“疊加”更是創歷史之最。
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說,武漢最寶貴的財富就是人才,在漢高校每年畢業生近30萬人,如果優秀人才都能留在武漢創業,大武漢復興指日可待。
從創業到生活 服務平臺全面搭建
邱啟裕博士是加拿大白求恩社區醫療中心計劃的聯合創始人,2011年7月,來漢創辦武漢德諾美生物醫藥技術有限公司。由于時間緊張,邱博士希望盡快辦理好公司注冊的相關事宜。
在對口人才專員的協助下,原本需要5個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工商注冊、稅務登記等在7小時內便完成,邱博士感慨地說:“我出國20年,在歐美辦過公司,但從沒有一個地方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辦理完整套公司注冊手續,我的選擇是對的!”
目前,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服務模式在全市推開,圍繞構筑國際性人才高地,武漢市創設高層次人才服務“綠色通道”,采取“一站式”并聯辦理的模式,發放“人才居住證”、“優療優診卡”,提供子女入學“點讀服務”,開通人才出入境便捷通道,從“人才滿意”到“太太滿意”,從生活各個方面彰顯對人才的關懷與愛護。
市委人才辦提出,人才服務不僅要做生活上的“保姆”,更要有生產、信息上的“直通車”,通過科技孵化平臺,為他們創新創業提供更廣闊的舞臺。
全市共有16家國家級孵化器以及各級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130余家,以武漢留學人員創業園、光谷軟件園、生物產業基地、東風電動汽車產業園等孵化基地為引領,未來全市各類孵化器數量將達到150家左右,孵化面積將達到1000萬平方米。
各區、開發園區對接市高層次人才服務“綠色通道”,以政務服務中心為平臺,打造人才服務綜合平臺,著力解決人才在漢生活、生產方面的問題,形成全市上下銜接的服務網絡。
武漢市委人才辦表示,通過各類服務平臺的建設,確保武漢實現“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