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值超億元企業逾30家
近年來,我市為吸引海外人才制定了一系列鼓勵政策,形成了引進海外人才和智力的長效機制。通過發放留學人員來深創業前期費用補貼,打造留學生創業園、產業園等引智載體,為海外人才搭建起廣闊的創業平臺。在政府的有效扶持和市場的培植下,一大批“留”字號企業在深圳茁壯成長。
在深圳,以朗科為“翹楚”的留學生企業靠著產品或技術上的“絕活”,以全球市場為目標逐鹿天下。據市外專局介紹,電子信息產業內有迅雷網絡、鵬開信息、青銅劍、萊科電子、瑞谷電子等,醫學器械產業中有益心達、華因康,生物制藥產業中有賽百諾基因、清華源興,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中有暉譜能源,環保產業中有意可曼等。“留”字號企業已超過1700家,超億元產值的逾30家。不容置疑,“海歸經濟”獨領風騷,特別是在高新產業上獨樹一幟,產生一批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成為深圳自主創新與產業提升的重要力量。
國際前沿技術助跑“海歸經濟”
為了“圓自己的創業夢”,2006年11月,劉志翔從美國來到深圳創立了萊科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專攻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核心技術及創新應用研發。6年間,公司已經在香港、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美國圣地亞哥等地設有運營和研發中心,擁有企業用戶數百萬,個人用戶數千萬。從創業之初的百萬注冊資金,到2010年公司產值已經超過億元,劉志翔成功地演繹了海外學子創業的“成功之路”。
“這些從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德國回國創業的留學人員,不但學歷水平高、年輕,更為關鍵的是,他們擁有世界前沿技術,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熟悉國際慣例,具有廣泛的國際人脈和強烈的創業精神。”
市外專局局長吳邑文向記者介紹,盛司潼團隊的“高通量基因測序系統”,填補了國內基因測序技術上研究與實用相結合領域的空白;汪之涵團隊的“大功率IGBT驅動模塊”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暢志軍團隊的“高端裝備制造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李屹團隊對“激光熒光粉技術”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這群精英人士攜國際前沿技術為“海歸經濟”助跑,成為深圳“海歸經濟”的引擎。
“海歸”紛至沓來總數突破5萬
選擇一座城市,就是選擇一種生活和未來。深圳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城市特質,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海歸“回祖國創業,來深圳圓夢”。記者了解到,這幾年“海歸”潮涌深圳更為顯著,截至今年年初,我市引進留學人員總數已經突破5萬大關。
這5萬“海歸”大軍學歷素質普遍比較高,絕大多數畢業于歐美發達國家的高等學府,來自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院校的留學人員大概占總人數的將近21%,不少留學人員是擁有多個學位、涉足多種專業、精通多種語言的復合型人才。來自澳大利亞、日本、法國、新西蘭等歐美發達的留學人員數量近年來大幅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兩年出現了“群雁結伴來”的新景象,如研制“隱形衣”而聞名世界的美國杜克大學博士劉若鵬,帶領由5名“海歸”組成的超材料技術創新團隊“落戶”深圳,以及盛司潼團隊、周慧君團隊等。
“現在回深圳創業,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面臨著千載難逢的好時機。”盛司潼認為。
“深圳不僅具有國內一流的創業環境,更有著全球經濟發展戰略視野,兼容并包的融合氛圍,給創業者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李屹如是說。
“深圳是一個能創造奇跡的地方,已成為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首選城市。”劉若鵬認為。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