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物聯網、生物醫藥等行業的企業家、專家學者頻頻向江陰投來關注的目光———隨著諾貝爾獎得主在江陰成立研究院以及國家“人才”冠名“一院一站一基金”,駛入崛起快車道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外界而言,無疑將誕生更多利于雙贏的合作機會。
用地方領導的話,此次海外頂尖人才與江陰優勢資源、優勢企業的強強聯合是“史無前例的”,里程碑的背后,是江陰常年招才引智之路的助推。如今,蔚為壯觀的人才隊伍,讓江陰經歷著從“制高點”向“智高點”的轉型,而“人才+項目+資本”創新創業模式,更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突圍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江陰企業頻掀“攬智”風潮讓諾獎得主科里教授團隊“花落”江陰,操盤手便是江蘇雙良集團旗下的無錫佰翱得生物科學有限公司。作為主打節能環保產品的制造業企業,雙良集團不僅跨界進入新興產業領域,更純熟地玩轉起“人才+項目+資本”的魔方,轉型升級的路徑異常清晰。
雙良的做法,可看作近年來江陰大企業集團招才引智的一個縮影。如今,面臨越來越有限的空間環境資源,“攤大餅”的發展方式必然難以為繼,當下,科技逐漸占據核心位置,資本必然追逐著科技人才轉。于是,一場放眼全球的“攬智”風潮在這座小城上演了。
華西集團成立了“國內外回村人才‘三創’委員會”,在華西的人才隊伍中,不僅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還有來自英、德等國數十位工程技術顧問。海瀾集團實施“鳳凰計劃”,每年從國內著名高校招聘200名優秀畢業生,為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而法爾勝、興澄特鋼、陽光、長電科技等企業更是在引才道路上步伐鏗鏘,聘請數目可觀的國內外專家、學術帶頭人,高學歷、高技能人才在企業員工中所占比例不斷攀升。
政府智慧決策筑巢引鳳佰翱得總裁吳家權對今年年初的美國之行記憶猶新,當他敲開科里教授在哈佛辦公室的大門,說明江陰的研究項目以及政府推動科技研發和創新的渴望后,科里表示要考慮一下。幾個月后,大洋彼岸傳來好消息,科里教授接受江陰拋出的“橄欖枝”,愿意帶團隊來澄建立研究院。是什么打動了這位嚴謹甚至有些挑剔的全球生物醫藥界泰斗?吳家權認為,除了企業的誠意外,至關重要的,在于政府為引進高端科技人才所營造的絕佳環境和平臺。
近年來,江陰市啟動了“人才強企330計劃”,明確提出,要引進全球領軍人才,為傳統企業轉型、為產業升級換代、為科技創新發展注入活力。引進諾獎得主參與企業創新,政府承諾將給予企業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雙良集團副總裁繆文彬認為,“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最終形成的是多贏的局面”。“330計劃”使得一大批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在江陰落戶,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在江陰孵化轉化,喜人的成果讓政府進一步增強了引才的力度。記者了解到,“人才人才江陰行”、“江陰名企名校行”、“星期天海外人才引進———海智計劃”等系列活動正緊鑼密鼓地展開。留人留心激發“智”庫效能特殊人才掌握著成熟的科研成果,一旦與掌握生產要素和資金要素的企業相結合,就能形成科技含量更高、市場競爭力更強的產品。企業嘗到了“引才”的甜頭,但同時他們也意識到,用好人、留住人,才能為企業的發展注入“常青”的活力。
失敗不責難,成功給重獎;科研經費優于生產流動資金,研發費用不受限制,需要多少給多少;內部項目招標制,有能力就可自己組建科研項目小組;科研成果和實現利潤掛鉤,3年內按比例享受分成———這是雙良集團為打造“人才特區”而制定的四大科技政策,在政策激勵下,人才的創造性被充分釋放,拿下的國家專利數以百計,在許多領域填補了國內空白。如今,獎勵政策已成為江陰企業最為普遍的做法,華西的“科技創新獎”已累計發放獎金近億元,對于優秀的外來人才還不定期給予股權獎勵。
留人不僅用“金”,還要用“心”,興澄特鋼每年的一號文件既不是生產經營計劃也不是技術改造計劃,而是年度培訓教育計劃,通過建立階梯式的人才培訓體系,給員工個性化的培訓福利。海瀾不僅給外來人才建了舒心的人才公寓,還配套了馬場、酒吧、網球場等設施,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在職業上實現了成長,收獲了成就,在生活上又找到了“家”的歸屬感,這讓“人才森林”的凝聚力得到進一步激發。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