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培養人才的社會責任
過去說學生是學校的產品,現在要將之糾正為學生是學校服務的對象,學生交學費是來買服務的;過去的招生宣傳說要讓學生成長、成才,現在學校為學生服務,則要加上一條——成人
2012年,中國汽車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楊晨在20多個省區市考察大學汽車專業的教學規模、專業結構時,發現不少大學的汽車專業都是近幾年在沒有任何專業基礎的情況下開設的。他問校長們為什么要辦這個專業,得到的回答是“能招上生來我就辦”。這樣的回答令他無語。
更令楊晨感到不解的情況發生在他參與招聘畢業生的過程中。他發現,上述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教師自身的職業觀和價值觀很不成熟,很難給學生以正確的指導;先后來競聘的五六百名畢業生,居然都寫不出一份像樣的會議紀要來。而這樣的大學在招生宣傳中往往稱本校的“就業狀況良好”。
“在中國,許多大學生畢業后就迷失了。”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袁岳說,因為這些大學與外界是隔絕的,大學生普遍缺乏技能訓練、不會團隊協作和批判性思考、不能創造性解決問題。對于諸如此類“軟技能”的缺乏,有的雇主甚至抱怨:“連微笑、握手,我還要教這些20多歲的年輕人!”
大四的小王同學就讀于某大學文理學院的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從大三開始,他的求職受挫無數,他參加過公務員考試以及在地市一級電視臺、中國人壽、中國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的筆試,但他統統充當了陪襯,偶有被準許實習,可所受到的“傷害”更讓他難以忍受,一次次希望又伴隨著一次次失望,周而復始,使“心很涼”的他已經不再想進入什么媒體了,他表示:“夢想之于我太奢侈了,我根本沒有資格來談。”
其實,只要對那些“能招上生來我就辦”的專業有稍微的了解,就會知曉其辦學質量根本難以保證,所謂的特色就是毫無特色,這些專業不清楚自己的優劣所在,多是盲目照搬一本院校的發展模式,學生走進校門時就已注定成為盲目擴招的犧牲品。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這類大學的畢業生都像從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根本沒有核心競爭力,不會獨立思考,更不具有創新技能。
“紅牌”專業緣何存活至今
教育數據咨詢與評估機構麥可思公司總裁王伯慶解讀說,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看,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在經濟景氣指數波動中有滯后跟隨效應。以2011年為例,中國GDP增速下降至9.2%,連帶社會總需求減少,2011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增速也顯著下降。2013年被稱為大學生“史上最難就業季”,正是這次經濟波動的結果。
根據麥可思最新發布的《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持續三年被出示“紅牌”的那些就業率一路走低、畢業生薪資一路走低的專業,何以能“披紅”存活至今,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名頭響,比如深受家長追捧的國際商務、商業英語、法學等;二是這些專業辦學門檻低,既無需理工專業那樣要有實驗室才能辦,又無需專業師資,到頭來必然導致大量毫無質量可言的大學生充斥人才市場。
可是,對本校一些專業被亮紅牌卻無動于衷的大學仍以數百所計。這些大學執意以招生為導向,而非以就業為導向,只要能完成招生任務,200分的考生也要,而在培養的諸多環節能走過場就走過場,如此做法只會使大學生越來越深地陷入“畢業迷失”。王伯慶認為,在他們接受培養的全過程中,所在大學如果積極努力,就完全可以遏制他們在正在下行的就業數量與質量中迷失,讓他們重拾夢想、重樹信心。
中國的高等教育正處在轉方式、調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關鍵時期,能不能切實“以學生成長成才為本”,重新審視人才培養機制,糾正其中不利于人的成長的部分,把人的培養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發揮好大學教書育人的服務功能,拷問著大學的社會責任,更檢驗著高等教育的發展理念。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