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評價是學術研究的衍生物。當下,學界格外重視學術評價,這本是好事,有利于促進學術研究事業發展。但由于制度設計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一些學術評價不能真實反映學術水平,甚至阻礙了學術研究健康發展,詬病之聲不絕于耳。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行政權力不當干預,量化評價泛濫,課題崇拜。使學術評價回歸學術本真,需要認真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
應當明確,學術評價“行政化”與政府對學術事業的行政支持和宏觀管理是兩碼事。政府對于學術研究事業的政策指導、經費投入、過程監管、事后評估都是必需的,是學術事業繁榮發展的基本保證和必要前提。而學術評價的“行政化”,指的是用行政化手段管理具體學術事務、進行學術評價。當下最常見的是,高校和科研單位在人才引進、職稱評定、科研考核等事關學術水平鑒別的諸多環節,普遍采用一系列GDP指標式的“硬杠杠”,諸如承擔什么級別的科研課題、在什么級別的出版社出版過學術專著、在什么等級的學術刊物發表過論文以及獲得過何種級別的人才稱號等,并與學術成果水平的高低畫上等號。這種“行政化”評價的弊端在于,許多高校和科研單位為了科研管理的方便,就化繁為簡,甚至把行政意志凌駕于學術評價之上,再加上把各種評價機構提供的現成“排行榜”作為工具,于是,紛繁復雜的學術創新考察就簡單化為一種數量統計和出版媒介排序。這無疑是不科學的,也有礙學術事業健康發展。
學術評價的“量化”更需仔細辨別。近30多年,在我國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量化考核大行其道,管理者用同一尺度、同一標準對不同學科領域的科研成果進行幾無差異的考核。在自然科學研究領域,采用精確的量化方法評判研究成果的水平,有一定科學性和可行性。但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而言,則需要探討商榷。除了數量經濟學和跨學科的心理學等少數學科外,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方法、結論通常是難以精確量化的。所謂在前人基礎上的創新,也往往是一種潛移默化、長期積累的過程,有時很難說清楚是哪些具體觀點、哪篇文章影響了自己。一個人文社科學者畢其一生也許只是論證或創立了一個學說,但這對于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的貢獻可能是巨大的。此類例證古今中外不勝枚舉。近些年,由量化考核衍生的學術期刊評價,也盛行采用影響因子等量化方法對學術期刊做核心與非核心的區分,并以期刊評價代替學術評價。其結果,唯刊評文不僅破壞學術公平,而且容易滋生學術腐敗。
再來看課題崇拜。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化”盛行于近二三十年。這是國家經濟實力增強后對于科學研究的一種反哺,體現了政府對學術事業的支持和重視。但由于課題通常與經費資助掛鉤,課題的級別越高就意味著資助的經費越多。甚至在人們的觀念中,課題級別的高低與學術水平的高低是直接畫等號的,更不用說與課題級別直接捆綁的諸如職稱、學銜、學位、配套獎勵、崗位津貼以及學術地位等名利,因而學術評價中的“課題權重”逐漸變了味道。近年來,追求高級別課題已不僅僅事關學者個人前途,而且成為一所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標之一。在這種課題崇拜的氛圍中,從高校領導到普通教師,幾乎無人可以置身事外。當前,在科研課題經費管理和使用中發生的腐敗問題,更提醒我們應對課題崇拜的學術評價制度進行反思。以邏輯思維和理論創新為特點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如何能在評價和定性上更關照研究者無形的思想和智力智慧,構建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體制機制,需要科研管理部門、整個學界和社會共同努力。
(作者為福建師范大學教授) (原標題:防止行政不當干預、量化評價泛濫、課題崇拜 學術評價應回歸學術本真(熱點辨析))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