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搶狀元捅破了應試教育癲狂的真相
高考發榜日,就是高校掐尖時。這兩天最火的新聞之一,是重慶高考文科第一名,人家孩子本來在成都玩,準備坐動車回重慶,但由于北大與清華招生方爭搶,北大方面為表達誠意,執意派專車把他從成都接回來。就為這,當事人回重慶的時間,被多耽擱了4個多小時。(5月25日《重慶晚報》)
為了搶狀元,名校真是“大招”頻出。誠意雖令人感動,但如此大手筆,預算是怎么支出的呢?這家的狀元有專車,那家的狀元也不能落后……如果當真做個調查,在爭奪狀元這回事上,當事高校付出的成本,恐怕足以給為數不少的貧困生“免單”。從來錦上添花易,都說雪中送炭難。重點高校吃的都是財政飯,如此豪氣闊綽地“搶”,游走在規則底線之外,就不怕巡視組盯上?
這些年,炒作狀元已經完全成了“停不下來的節奏”。這幾天,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依然在呼吁,“停止以任何形式宣傳、炒作高考狀元和高考升學率。”不過,這樣的聲音,早就湮滅在熱火朝天的狀元情結里。筆者早上翻報紙,五份晚報,除去上海的一份,其余四份的封面皆是狀元的身姿。早在2004年起,教育部就明確叫停炒作高考狀元,要求不得對高考升學率及高分考生進行宣傳,違反規定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相關學校將被嚴肅處理。10來年過去了,“禁炒”的聲音氣若游絲。在重慶狀元事件中,有個細節耐人尋味:“在查分系統還沒開啟前,他就接到了喜報,但報喜的這個人不是班主任,而是北京大學在渝招生負責人。”高校是何等神通,在分數沒有公布前,就拿到了原始數據,且還能按“分”索驥——說好的保密環節呢?說好的隱私防范呢?到底是哪些相關部門,在煽風點火暗度陳倉?
在搶狀元這件事上,尤其是國內頂尖高校,恐怕早就忘記了大門口的校訓,屢屢上演“兄弟鬩于墻”的戲碼。前些年,不少高校通過制造自主招生時間沖突,或是將招生錄取批次提前來廣攬生源;眼下,依然是“重金加許諾”,比拼各種優惠條件,你出10萬我獎50萬、你任選專業我保送讀研,以教育資源的公平性為籌碼無底線PK。今年2月份,教育部專門下發《關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不得在錄取工作結束前,以各種方式向考生違規承諾錄取或以“簽訂預錄取協議”“新生高額獎學金”“入校后重新選擇專業”等方式惡性搶奪生源。隨后,地方教育部門也多有警惕。譬如5月19日,寧夏教育廳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禁止高校惡性搶生源,不得承諾“先上車后買票”。當此語境之下,相關重點高校哪里來的膽量繼續搶個不停?
混亂的掐尖大戰,捅破了應試教育癲狂的真相。它不僅靡費納稅人對教育公平的血汗,更令教育深改陷入“走一步退兩步”的深淵。最新發布的《2015年高招調查報告》顯示,盡管自2009年起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連續5年下降后,2014年報考人數首次回升,但,生源下降帶來的高校生存危機,并未因此得到緩解,高校招生難已成常態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搶生源也可能常態化,無節操、無底線,甚至陷入惡性競爭的泥沼。
制度熬不過現實,理想掰不過伎倆。搶生源大戲才剛剛開場,今年姿勢如何、花樣怎樣,教育部恐怕還真心不能太仰仗高校的自覺自律。說起來成績不是政績,說起來孩子都獨特而平等,只想問一聲:今天,誰還在關心那些高考失意的“人”?鄧海建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