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工作 > 兩彈一星元勛任新民:我一生只干了航天這一件事

關注微信

兩彈一星元勛任新民:我一生只干了航天這一件事

時間:2017-02-14來源:未知 作者:91boshi
 
2月12日下午3時,中國著名導彈和火箭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任新民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任新民曾領導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擔任試驗衛星通信、實用衛星通信、“風云一號”氣象衛星等6項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被譽為航天“總總師”。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與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并稱“航天四老”。
 
在世人眼中,任新民的一生波瀾壯闊,他自己卻用簡單的一句話概括——“我一生只干了航天這一件事。”
 
● 學成歸國投身航天
 
任新民1915年出生于安徽省寧國市,1945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留學,獲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新中國一成立,任新民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回到祖國,成為華東軍區軍事科學室的一名研究員。
 
1956年,中國第一個專門研究導彈的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院長錢學森點名把正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的任新民調來,開展火箭技術的研究工作。自此,任新民與中國航天事業緊密聯系在了一起,他與錢學森也結下了亦師亦友的深厚情誼。
 
任新民到任后的第一個任務,是接收從蘇聯引進的P-1導彈模型,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測繪仿制。1960年11月,中國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導彈“東風一號”發射成功。1年后,任新民被任命為“東風二號”導彈總設計師。首次試飛失敗后,任新民與同事頂著巨大的壓力,分析故障、鉆研改進,終于在1964年第二次試飛中取得成功,標志著中國邁開了獨立研制導彈的步伐。
 
此后,任新民全面負責“東風三號”的研制工作。僅用10年的時間,中國就擁有了完全獨立知識產權的中程導彈。
 
● “中國放衛星的人”
 
1958年,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首次提出要搞人造地球衛星,也就是后來的“東方紅一號”。而擔任運載火箭“長征一號”負責人的,正是任新民。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載著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升空,中國由此登上世界航天活動的大舞臺。任新民和錢學森等參與研制試驗的人員,被周恩來稱為“中國放衛星的人”。
 
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通信衛星工程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1975年3月31日,任新民參與制定的《關于發展中國通信衛星工程的報告》審議通過,中國航天史上著名的“331”工程自此開始。任新民被任命為衛星通信工程總設計師,全面負責通信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和應用通信等五大系統工作。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搭載“東方紅二號”試驗衛星騰空而起,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地球同步衛星技術的國家。正是由于任新民的堅持,才確定了運載火箭第三級使用氫氧發動機的方案。
 
● 力推載人航天發展
 
1985年7月,在任新民倡導下,中國首屆太空站研討會召開,載人航天的話題第一次被中國航天界提上議事日程。
 
此后幾年,圍繞發展航天飛機還是載人飛船的問題,專家們展開了激烈爭論。任新民最初傾向于航天飛機,但后來轉變態度,認為載人飛船更符合中國的實際。1990年12月,航空航天部成立了載人航天工程領導小組,任新民擔任首席顧問。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工程正式批準立項,代號為“921”工程。工程開始時,任新民已經77歲,但仍然堅持參加重大技術難題研討會和評審會。每次飛船發射,他都親臨現場。
 
2003年10月15日,88歲高齡的任新民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目送“神舟五號”飛船將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面對記者的采訪,他只說了7個字:“好啊,好啊,非常好!”
 
2014年,任新民因病住院,仍時刻牽掛著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制情況。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雷凡培去醫院看望他時,任新民說:“真希望‘長五’早點兒飛上天啊。”
 
2016年11月3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一飛沖天,標志著中國成功挺進“大火箭時代”。百歲老人任新民激動地題字:祝賀長征五號首飛成功。
 
如今,“航天四老”中的最后一位也離開了人世,但他們的豐功偉績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