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曉華
甘曉華
1977年參加高考,1978年進入南京航空學院(現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發動機專業學習。曾任空軍裝備研究院總工程師,長期從事飛機發動機研究工作,主持、參與多項重大課題攻關,在核心技術、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作為第一完成人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4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2009年被評為“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高考是改變人生命運的重要機會,學子有機會參加高考按說是件順理成章之事。但對于我們這代人,高考的機會卻是那么難得,來得那么遲緩,讓人感到它的到來是格外的恩典。一旦考上大學,便是倍加珍惜,刻苦學習,努力工作。
下鄉前曾當過木工
我1957年1月生于江西省臨川縣李渡鎮(今屬進賢縣)。
李渡鎮是一個千年古鎮,人們尊師重教,小學和中學教育質量非常好。尤其我上的李渡中學遠近聞名(現已是百年老校),當初連市里的優秀學生都會報考我們鎮的這個中學。
但是,我小學四年級便趕上“文革”,從此課堂極亂,學生們都不努力學習,老師們也不敢嚴格要求,用功的同學極少。在我初二和高一階段,學校開始努力抓教育,力求恢復從前的傳統優勢,也就是這兩年扎實的文化課為我后來的高考打下了基礎。到了高二時,社會上開始批“資本主義教育路線回潮”,又沒法好好上學了。
對我個人而言,雖然那時的社會風氣并不鼓勵學習,但家里對我的學習還是有期盼的。我從小就知道父母的心思:家里很窮,孩子多,不可能都上學拿文憑,有一兩個能多讀點書就行了。因此,我的4位哥哥姐姐中,最多的上到初中畢業,有的小學都沒畢業。我懂得家里供我上學不易,我應該努力學習才是。到了高中時,我的班主任萬國泉老師不斷教育我:“將來國家建設一定需要有知識的人,你還是要趁早多學一些,目光長遠一些。一個人活著還是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他還指導我看了很多有關仁人志士的書籍,使我受益匪淺,也使我還比較用功,學習成績一直排在班級前幾名。
1974年7月我高中畢業,那時沒有大學可考。1975年9月,政府安排我們這一批知青上山下鄉。在下鄉前的這一年多時間,我分別跟隨父親和大哥在鎮上和縣里的建筑公司做木工。我家三代都是做木匠蓋房子的,我的兩個哥哥也都做過木匠。當時,盡管上不了大學,但我不論干什么都能立足現狀盡力干好,這也是父母給我最樸實的教育。學木工時,為了干好這一行,我除了干活特別用功,還自學過《應用數學》和《木工簡易計算法》等。通過理論和實踐結合,加上肯鉆研,我的木工技術進步很快。做了半年木工后到縣建筑公司工作并參加考評,并經師傅們認定,我達到了三級木工的技術水平(通常要做幾年才能達到)。后來下鄉的時候,我生產隊上的幾棟房子都是知青們在我的帶領和指導下蓋的。
那時,盡管沒有大學可考,但我仍然心存企盼。剛高中畢業的頭兩年,我還經常拿出高中的課本復習,還買過一些資料自學,甚至還看過微積分等方面的書籍。
我下鄉的地點是在離鎮上十幾里的山溝里一個曾經的干部農場,主要是種植水稻。當時一起下鄉的知青約一百來人,當地派了一位老農指導我們干活?赡苁且驗槲易x過高中又當過工人,在中學時一直是個學生干部(班長),就被指派擔任生產隊隊長。
我上的中學曾有一片很大的農場,每逢春耕、夏種和秋收,農村同學回鄉干活去,像我這種鎮上(吃商品糧)的學生就得去學校農場干活。因此,下鄉后像插秧、割稻子這類農活已經很熟練,但是犁田、耕地這類農村老把式干的活還是要從頭學。身為隊長,臟活重活等我得處處帶頭,學會了干幾乎所有農活,屬于隊上的主要勞動力。除此之外,我還有很多生產隊上的日常管理工作。
農村的生活比較苦,勞動強度大、條件惡劣。最困難的是飲水,我們自己在山上打井,打了十多米都不見水,平時只好喝水溝里積攢的雨水和田里面流下來的水,哪怕是昨天田里剛施了大糞(施肥)。山上的黃土不怎么長蔬菜,我們又沒錢買,只好購儲一壇壇的咸菜,每天基本上是咸菜干飯,肉更是極少見。雖然沒蔬菜,但是米飯管夠,倒也沒餓著。
當木工做農民的這段經歷,使我懂得了艱辛,磨煉了意志,培養了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當然,我心底深處奢想上大學的念頭始終沒有放棄。
命運轉折的那些日子
我得知恢復高考的消息是1977年10月20日左右,是從廣播里聽到的。江西省的高考時間定在12月3日和4日,這時離高考也只有一個多月。
可當時正值秋收時節,身為生產隊長,我不得不留在隊里領導大家進行秋收。所以,那段時間我只能晚上復習。山里的農村沒有電,也舍不得買煤油,只能用抽水機用的柴油點燈。在昏暗的燈光下看書至深夜一兩點,第二天早晨五六點鐘又起床干農活,洗臉時鼻子發癢,手指一摳都是黑炭,原來鼻子里吸滿了柴油燃燒散發的黑煙。
其間,我初中的班主任曾玉蘭老師(已在縣一中教書)多次托人帶口信說,縣一中在舉辦高考復習班,要我去聽課?墒侵钡11月中旬我們隊才完成秋收,等我風塵仆仆趕到縣一中時,復習班早已結束。于是,老師讓我住到她家復習,方便我去請教學校老師。那些天我一門心思看書復習,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雖然當時才11月份,由于久坐不動,我的手、腳、耳朵都生了凍瘡。
就這樣,盡管復習時間抓得很緊,但時間倉促,我連高中課本都沒有復習完就上陣參加高考。
我參加考試的地點在縣一中,走入考場看到不少熟面孔,才明白考生是按報名的鄉鎮相對集中在同一教室。之前大家并不知道高考的難易程度,相互鼓勵著報名去參加高考,我們知青隊報考的約有一半人。考試結束后,我們又回到了生產隊,和往常一樣每天干農活,同時,在焦慮中默默地等待高考結果。
1978年1月的一天,公社教育管理站通知我去公社的小學開會。去之前完全不知道開會內容,到了會場后站長欣喜地告訴我們,到會的20多人都考上了大學(本科)。命運就要發生改變了!當時,我們難抑內心的歡喜,耐著性子開完會。
開會當天,站長為我們每人準備了一張《江西日報》,上面刊登了所有可以填報的學校和專業?墒翘钍裁磳W校和專業呢?我這方面的知識和信息非常有限,很是糾結——我做過木工,對土木建筑有一定理解和感情,考慮過填報土木建筑專業;但我更向往看起來更高科技的專業,由于平時能看見天空戰鷹翱翔,覺得從事航空應該是自己的夢想;而我的中學老師建議我去學醫,說航空是個大工業,一個人不容易干出什么成績,醫生技術好,一個人就能發揮作用,就算當個赤腳醫生也能糊口。
最后,經過一番權衡,我填報的第一志愿為南京航空學院(現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南航),3個志愿排列是航空院校、醫學院校、建筑院校。
有故事的專業
1978年2月初,我收到了南航的錄取通知書。但我沒有立馬離開知青隊,直到開學報到的前幾天才離開隊里回到家中,為啟程作準備。這期間,隊里的知青一撥一撥地來到我家為我送行,當時大家已經下鄉兩年半,朝夕相伴很有感情。
出發當天,我二哥與我的一位同學一起送我去坐火車,一根扁擔挑著行李,一頭是裝有日用品和書籍的箱子,一頭是捆好的被褥。坐船過了兩道河,又走過一片沙洲,行進了十幾里路才來到火車站,輾轉3趟火車來到南京。至今我仍記得那片幾里長的沙洲,難以跋涉,綿軟的沙粒,向前走一步,向后陷半步,似乎是挽留,又似乎是告誡我,行路難要時刻努力。
到學校報到前,我不知道自己的專業。當時軍工院校專業是保密的,報紙上沒有登出軍工院校的專業,南航也屬此類,我當時填的志愿就只填到學校級,而我收到的錄取通知書里也沒注明專業。到學校報名的當天,我才知道自己的專業為航空發動機。
入學后,很多同學都在談論自己在入學前是如何選擇填報專業的,我很納悶,我怎么就沒有選專業這個過程呢?直到入學一段時間后,一位同班同學來找我,我才知道其中還有一段聽起來不可思議的故事。
這位同學名叫艾清,和我是同一個縣的。當時,縣招辦收到南航入學通知書的信封內有一張專業選擇填報表,并附有南航的各專業介紹,要求在幾天內填好并寄回南航。而我當時下鄉在山溝里,沒有電話,附近也沒有汽車站,縣招辦沒法在指定時間內將這份專業填報表送達給我。情況急迫,縣招辦領導想了個辦法,他們查到本縣還有一位叫艾清的知青考生也被南航錄取,他家住在縣城,找他比較容易。于是,縣招辦領導找到了艾清,讓他替我馬上填報志愿。這讓艾清很是犯愁,只好回家與父母商量。后來他父母決定,為了減少日后我可能對他們的埋怨,把我的志愿填報得和艾清一模一樣。這樣即使填的專業不好,怪罪下來也還可以解釋,做父母的總不會故意把自己孩子的專業往不利的方向填吧?就這樣,我和艾清同時被錄取在航空發動機專業。
實際上,還真是多虧了艾清和他家人,因為他父母是讀過中學的,填專業之前他們又作過調研,知道航空發動機屬于很高的技術領域。如果換作我和家人,未必會選這個專業,我的父親只上過半年私塾,母親不識字,社會知識并沒有那么深廣。
現在回想,高考前的突擊復習看似臨陣磨槍,但我能考上大學也并非偶然。我高中基礎比較好,畢業后較長時間我還經常復習,加上當生產隊長要看報紙、寫報告、寫講話稿等,文科知識應是得到一定鞏固。高考時我的語文和政治都考了70多分,分數不低,但由于對高中的書本沒來得及復習完,理科分數相對較低。
堅定目標,不斷努力
上大學之后,我們在學習上可以說是爭分奪秒、如饑似渴。面對久違的書本,大家恨不得走路就念、坐下就寫,宿舍熄燈了拿著書在路燈下學習是常事兒,哪管夏天炎熱蚊子叮。
大學畢業前,我覺得要學的東西太多,應該繼續上研究生。于是,我又努力復習,畢業時考取了北京航空學院(后來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發動機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讀研期間,我依然很努力。記得那時為了省時間能多看書或多做點實驗,我經常下午6點后才去食堂吃飯,因為那時人少,不用排隊,但這時的食堂也只剩下大桶里一點泡得發白的面條。吃了一碗面條,到了晚上九十點鐘,肚子就餓得難受。從此,我有了面條不禁飽的結論。多年以后經同事點撥才明白,其實面條很經飽,只是我去食堂太晚,面條被泡時間長了,變得又粗又軟,一碗泡發的面條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實貨,吃完了光漲肚不管飽!
還記得一件趣事,我為了延長做實驗的時間,經常下午下班時把實驗室的窗戶虛掩上,不上插銷,晚上就翻窗到實驗室做實驗,由于實驗室透著燈,有一次半夜被學校巡夜的安保人員逮了個正著……
出于對專業的熱愛,我后來又讀了博士研究生。到了工作崗位后,我仍然很努力,比如我在做具體研究工作遇到難題時,有時連半夜睡覺時都在思考問題怎么解決,一有思路馬上開燈,沿著思路往下做。
至今,為了所熱愛的事業我還在不斷學習,不斷努力。
回憶當年的高考,感慨頗多。1977年高考有570萬考生,一共才考上了27萬人,僅有5%的人成為幸運兒。在那個讀書無用論的年代,考上大學的人可謂鳳毛麟角,這些人都是經歷大浪淘沙、逆流而上的人,都是堅持數年依然心存執念的人。這也說明,人應該要有理想信念并為之奮斗,而奮斗終會有回報。這種理想信念不是虛偽空洞的東西,而是抱有家國情懷,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目標,心無旁騖地努力去實現。
恢復高考為國家改革開放奠定了人才基礎。我們這一代人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建設者和見證者。如今,國家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家興衰與個人命運本為一體,我們仍要堅定目標,不斷努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貢獻國家,服務人民。
(本報記者貢曉麗采訪整理)
▲甘曉華在大學校園里主持小組討論并作記錄
▲甘曉華游南京某公園留念
▲大學時期的甘曉華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