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望亭鎮御亭農產園,綠油油的麥田正旺盛灌漿。34歲的壯族小伙黎泉從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研究生畢業后,已經在江南沃土忙碌了7年。從不被“土專家”放在眼里的毛頭小伙子,成長為“陽澄湖農業突出貢獻人才”、蘇州市望亭鎮“十佳農民”。
在江蘇省常熟市董浜鎮,90后碩士小夫妻李中奇和寧云霞憑借著系統的農科教育、扎實的專業背景,向著“農場夢”進發。
在南京農業大學,憑借業務新穎、技術專業,行走“江湖”之間,守護祖國綠水青山的博士研究生秦春燕,回到母校為自己的創業公司“充電”。
一群“新農人”深感責任在肩,懷抱農業初心,用知識、文化和信心深耕著腳下的沃土。
逐夢田間:用科技種田的農學碩士
說起黎泉,干活兒的大爺大媽們并不感到陌生,“小伙子是研究生,也來種地”。
2012年,還在南京農業大學讀研的黎泉被學校派到蘇州迎湖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實習,配合研究太湖稻區高產栽培課題。該公司董事長朱偉琪一眼就相中了踏實、肯干的黎泉。
相比家鄉廣西“九分石一分土”的特殊環境,太湖魚米之鄉機械化程度高、土地規范平整,正是黎泉心目中的理想農田。
他下定決心,“我就是想做自己專業的事,我要種的田,和父輩不一樣”。
研究生期間,在導師丁艷鋒團隊,經過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的系統學習與實踐,說起種田,黎泉腦子里首先想到的是,水稻是有生命的,要充分了解其生長規律才行。
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就是給水稻科學定制“營養餐”,根據作物的生育規律,以最少的作業次數,在最佳的生育時期,使用最適宜的培育技術,最終達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綜合效果。
在農村想要推廣新技術本就不易,種了二三十年地的“土專家”憑什么要聽一個剛畢業的毛頭小伙的?
黎泉用事實說話,一年下來,用新技術種植的農田不僅產量高、品質好,還少施了化肥。原先固執的農戶跑來一看,不由感嘆,“這田,看起來舒服!”
為了實現田間有效管理,黎泉從2013年畢業時開始學習農機操作。如今,他熟練掌握了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植保機等操作,成為該公司最出色的農機手之一。
雖然畢業多年,但是與學校和導師的聯系從未中斷。這兩年來,從蓖麻、香根草的殺蟲作用,到利用雌性激素的生物防治方法;從油菜花旋耕入地,到土地翻耕等土壤肥力提高法,黎泉像在實驗室里一樣,不斷嘗試、不斷創新,很多東西在他手里“出了新花樣”。
在整個水稻管理上,他們做到不用化肥、不用農藥,終于種出不撒一點兒農藥的有機米。為此,他所在的公司在2014年拿到了蘇州第一張有機大米證書。
“行業缺人,很需要新型職業農民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黎泉坦言。
“專業學生,畢業了在一線從事專業的工作,一點不浪費。”丁艷鋒非常驕傲。
如今,操控著無人駕駛插秧機、穿上了西裝皮鞋,他成了一位不同于父輩的“稻田守望者”。“我希望把科技基因不斷注入傳統農業,讓農業煥發新生機。”
承上啟下:安家田間的90后小夫妻
“這三年,錢沒賺多少,賺得的是經驗。”同樣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寧云霞學的是園藝專業,李中奇學的是植物保護專業。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李中奇“想做自己的生態農場,種出安全、優質的農產品”。李中奇將學校學來的技術理念,與當地特色果蔬種植結合,使用微生物和富硒肥進行農業生產,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改變周邊農戶傳統的種植方式。
李中奇說,要改變農戶的傳統種植理念,只能靠示范,農戶只有看到能賺錢,才會跟著去種。
田里主打的黃金小玉米,是董浜當地的特色農產品。2017年9月,忙活了大半年的李中奇和寧云霞,收獲了第一茬“黃金小玉米”,每畝產量約300斤,通過農旅公司的微商平臺,打上了“碩士黃金玉米”的品牌,不到6天就賣了800斤,收益6000多元。
如今采用“基地+農戶”的模式,夫妻倆已經集結了周邊的56個農戶,手把手地做給農戶看、帶著一起干。
農業是條全產業鏈,3年的一線“作戰”讓夫妻倆意識到,既要做品質,也要做品牌,不僅要“種得好”,還要“說得好”。
當地政府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專門成立了農業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幫忙樹典型、打品牌、通渠道、賺吆喝。如今,碩士小玉米換代升級:篩選種苗,使用微生物菌劑,減施化肥農藥,注冊新商標“董小棒”,找網紅帶貨……
新理念接受快、新技術玩得轉、新思路打得開,這是年輕人干農業的優勢。“我們是承上啟下的一代,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就在我們青年一代手中。”寧云霞說。
守護綠水青山:行走“江湖”女博士
14年前調劑錄取到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本想復讀卻被父親拽回來“試試”,后來保送研究生,創業當老板,又回到母校繼續讀博,三個月前飛往法國進行聯合培養……
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秦春燕的專業是“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導師王備新主要研究水體中的底棲動物,評估水生物種群落結構的穩定性,全方位評價水質健康狀況。
在實驗室里,大家都叫她“秦總”。2015年,積累了兩年相關工作經歷的秦春燕,用“南京市大學生優秀創業項目”一等獎20萬元的獎金啟動了創業公司,主要承接“水質生物評價”業務。次年,秦春燕的公司獲得“江蘇省級優秀創業項目”稱號。
這種檢測方法更加穩定,“因為不同的水質里生活著相對穩定的浮游動植物、底棲動物,通過調查這些水生動物的‘戶口’,便能夠很好的證明水資源污染程度及水體保護情況。”秦春燕說。
“我們所進行的‘水質生物評價’指標,是通過采集水域樣本,提取其中的相關生物數據。”打個比方,就是在水源中檢測石蠅、石蛾、蜻蜓、水甲蟲、水蚯蚓等長期生活在水生生物,與水體理化指標形成對比。
憑借業務新穎、技術專業,秦春燕帶領公司參與了很多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及高校等有關環境資源的項目。幾年來,從長江水域保護,到黃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從重慶梁灘河、瀨溪河流域健康評價,到浙江麗水飲用水源地藍藻科學預防和治理,從太湖、巢湖水系的東部平原,到桂黔滇的西南邊陲,再到雪域高原的青海,春燕和同事們的足跡遍布祖國的各大淡水水體,每年檢測樣本數千份,公司年均業務量已穩定在數百萬元。
“公司未來得往‘高精尖’方向走,所以我需要‘充電’,我得回去繼續讀博!”經歷了緊張的備考,秦春燕如愿回到了再熟悉不過的實驗室。
“我要用力學習,用力工作,用力生活,把自己的專長和對這份事業的熱愛,用在我們國家最需要的地方,用科技之源滋養山水林田湖草,守護好祖國的綠水青山。”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