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下,國際化人才培養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面臨的新挑戰。如何應對這種挑戰?記者采訪了大連理工大學副校長寧桂玲代表。
記者:怎樣認識和理解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內涵?
寧桂玲代表:首先要定位國際化人才。學生在大學除要提高道德修養外,應該學到的兩個本領是“創新能力”和“應變能力”。而要“創新”就應知道“什么不是新”;要“應變”就應掌握“學與用的靈活性”。一名大學畢業生如能在同行中顯示出很強的創新和應變能力,并快速適應國內外的新環境,可稱為“國際化人才”。
記者:應采取何種方式培養國際化人才?
寧桂玲代表: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經歷了“走出去”“請進來”“聯合辦學”和“聯合培養”等不同階段,這是國家層面實施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戰略。哪種方式更好?在20世紀80年代前后,選擇“走出去”(派學生出國學習)一定是最佳方案。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多種人才培養計劃,包括引進國外優質資源在國內辦學、合辦專業;學生出國攻讀學位、2+2等聯合培養方式以及學生海外實習等。因校而異,各有所長。
記者: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高校應重點抓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寧桂玲代表:首先是高校師資隊伍的國際化,這非常重要。還有一方面更為重要,就是高校管理隊伍的國際化,重點體現在管理理念、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施上。
結合大連理工大學進行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我認為,所謂的管理理念,就是學校不同層面管理者的國際化視野和水平。對于理工科高校而言,院系或專業層面的培養方案設計尤為重要,應基于具體專業領域制定更切實、更有效的學生培養方案,包括課程體系、授課方式、學生國際實訓實習/合作交流、教師引進標準等。所以,培養方案的實施,更應以院系或專業為主體,圍繞創新能力和應變能力培養,讓學生真正接受本專業領域名師的訓練和指導,以拓寬視野、鍛煉技能,應對國際市場可能出現的新環境、新變化。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