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日前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第40次會議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全社會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本期圍繞這一話題,邀請黨員干部進行討論。
識才不善易“失才”
識才是前提,愛才是基礎,敬才是保證,用才是關鍵。要把識才這個前提做到位,就需要領導干部有一雙“慧眼”。
一方面要有眼界。“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說的是眼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靠的是眼界。領導干部不能只盯著身邊的人、圍著自己轉的人,尤其不能搞小圈子。要開闊視野,拓寬渠道,走群眾路線,多聽群眾意見,在實踐中發現群眾公認、有政績、有能力的人才,發現任勞任怨、兢兢業業干工作的人才。
另一方面要有眼力。敏銳的眼力就是要有敏銳的洞察力,伯樂之所以能以馬的外形來鑒別馬的好壞,是因為他熟悉馬的骨骼和秉性。領導干部要善于辨識人才,就要多觀察,聽其言,觀其行,堅持看人品、看水平、看政績,不看親疏、不看關系、不看假象;善于發現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而不把善于溜須拍馬、弄虛作假的人錯當成“人才”,才不會讓真正的人才“埋沒”,讓干事的人才“流失”。
愛才從“心”出發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才的情感需求超過了一般的物質需求。必須帶著感情做人才工作,將“愛才”之心體現在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
愛心首先意味著誠心。人才競爭不是“價高者得”,而是“心誠則靈”。要花“金錢”,更要“精誠”。要有周公吐哺的謙恭,有三顧茅廬的誠意,有倒履相迎的熱切,以求賢若渴的心態感染人才,以禮賢下士的修養凝聚人才,以共謀發展的前景激勵人才。
愛心還意味著耐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愛才就要意識到人才培養的長期性,堅持打基礎、利長遠,不追求短期效應。要特別重視發掘培養本地有發展潛力的人才苗子,像朋友一樣善待,像寶貝一樣呵護,像幼苗一樣灌溉,切不能因為猶豫、短視、狹隘等,錯失或怠慢任何一個人才;更不能急于求成、求全責備,甚至殺雞取卵、透支人才。
愛心也意味著細心。要注重細節服務,設身處地為人才著想,做到服務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比如,既要為人才提供科研設備、資金支持等生產服務,也要為人才提供子女家屬就學、就業、就醫等生活便利,讓外來的人才賓至如歸,讓本地人才更安心。
愛心更意味著責任心。“愛之深,責之切”。這個責不僅意味著對人才必要的管理,更意味著人才工作部門、用人單位及主要領導,對人才的一份責任。愛才絕不是“葉公好龍”,要完善人才工作責任制,相關部門主動服務人才,用人單位自覺成就人才,主要領導親自聯系人才,形成關愛人才的良好氛圍。
建起敬才循環鏈
古人云,“為政之要,在于得人”。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要想攬得進、留得住更多的人才,就應當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要求,以敬才的實際行動,建立起敬才的良好循環鏈條,摒棄現實中“敬而不用”的現象。
要善于用偉大的事業來凝聚人才,激勵人才在干事創業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滿足感、貢獻社會的成就感,并得到社會尊重的榮譽感。
要靠良好的機制培養人才。充分發揮高校、科研機構培養人才的主體作用,制定有利于人才培養、吸引和使用的配套創新機制。人才資源是不可“速生”的,必須搶占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從現在起有針對性地抓緊對后備人才的培養開發,盡量為他們創造學習和深造的機會,搞好知識的更新和儲備。
要進一步打破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建立和完善體現按勞分配、有利于吸引和凝聚人才的政策、制度,盡可能地使優秀人才的付出得到與之相應的回報,對有特殊貢獻的人才要給予重獎,使他們一門心思放在干事業上。
構建“用活”人才的機制
“用活”人才,就要建立全方位的激勵機制,讓人才有奔頭。建立健全與人才相關的分配激勵保障機制,積極落實引進人才應享有的各方面待遇,鼓勵人才創新創造,維護人才合法權益,并讓工作表現優異的人才“上得去”,發揮更大作用,實現褒優獎先、高效利用。
“用活”人才,就要提供高標準的服務保障,讓人才無后顧之憂。不斷轉變職能,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人才水平,加強與人才的溝通和交流,消除人才顧慮,切實解決引進人才的生活困難,激發人才干事創業的激情,讓各類人才安心干事創業,最大程度發揮人才的聰明才智。
“用活”人才,就要營造人性化的干事環境,讓人才干得舒心。把信任、支持、關心、配合作為基本內容,營造寬容、和諧、團結的文化氛圍;將理解、尊重、激勵作為主要內容,關注人才的工作和生活,傳遞溫暖,營造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讓人才踏實地工作,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