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論點 > 楊志剛:唯有正向研發才不辜負人才

關注微信

楊志剛:唯有正向研發才不辜負人才

時間:2014-10-09來1源:中國汽車HRD 作者:

 【導語】近期,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第二屆第五次年會暨中國汽車人才高峰論壇在江蘇常熟召開。多位車企、汽車高校、汽車行業的領導、專家受邀作主題演講,或參加專題互動。筆者對各家嘉賓的發言進行了梳理、歸納和分析,形成《人才萬象》系列,以期更加完整、立體地呈現各位嘉賓的人才思想與觀點。

640.jpg

  楊志剛,一個頂著諸多光環的“復雜人”:國家“人才”工程與材料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政協常委,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的院長、同濟大學汽車學院車身與空氣動力學學科的責任教授、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風洞中心主任……帶著在政產學研多重身份中的觀察與體驗,他的發言如一顆水珠,讓人從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折射的光芒。

  同濟培養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人

  作為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的院長,楊志剛一開始就談起了他的人才理念,在“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個問題上,他說:“對于工科的教育單位來說,我們認為是培養國家、企業所需要的人才。我們希望培養這個行業未來的精英;同時是一個有社會責任的行業精英。”他還特別對“有社會責任的行業精英”作了解釋:他畢業之后,在企業或者是社會工作的時候,他要關注,這個社會是什么樣的社會比較合理,這個社會的公共規則是什么樣的比較好。我們應該遵守什么樣的,或者說建設什么樣的公共規則。

  基于這樣的理念,同濟是怎么培養人才的呢?

  楊志剛分析,國際化和市場化是目前核心趨勢,高校應該順應這兩個趨勢培養人才。在這樣的情況下,同濟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從2007年開始,比較系統地培養學生用數字化設計全套的企業設計流程。因為企業希望學生有全面的數字化設計能力。

  第二,最早參加“卓越工程師計劃”,解決教育部提出的我國工科學生“很多卻不是很好用”的問題。“卓越工程師計劃”讓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學生,把學生送到企業,知道企業的關鍵需求和問題,學生既得到了教授的指導,也得到了企業實際經驗中的指導。

  第三是國際化。和很多國外院校有雙學位的國際合作協議,學生有留學的協議。同濟大學有1/3的學生有到國外學習的機會,也有比較多的學生既有同濟大學的學位,也有國際學校的學位。由于“同濟是一個德國人成立的學校”、“同濟的工學院也是一個德國工程師創立的”這些歷史淵源,同濟與世界汽車工業佼佼者中的德國關系甚密,在人才培養國際化中獨具“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

  除此之外,同濟還非常注重創新與合作。2006年同濟專門建立了創新基地。除了鼓勵學生創新之外,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團隊合作。這樣的考慮原因只有一個:“汽車企業需要學生在團隊中工作。”

  可以看出,同濟的培養理念和方式還是比較超前的,緊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市場需求和企業需要為導向培養學生,不管是在知識技能、實踐經驗還是國際化、創新精神、團隊合作方面,都是圍繞企業在改變。同濟的人才培養理念是值得國內其他高校學習的。

  同濟還非常注重與時俱進,隨時聽取企業意見。楊志剛說:“我們希望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比較好的符合企業的需求。當然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希望多聽企業對我們的期望和要求,告訴我們,我們的學生應該怎么樣做。”搭建企業與汽車院校的交流平臺正是我們汽車校企聯盟的宗旨。企業對高校人才的培養意見是企業應該總結反饋的,也是我們汽車校企聯盟應該傳遞給高校的信息。

  高校可以為汽車產業創新做更多

  和國外相比,我國高校的功能比在國外多,最核心的功能是培養人才,但高校除了培養人才以外,還有別的。

  楊志剛說:“純粹的產品設計肯定是企業做的,但是產品設計之前確實有很多基礎研究,有一些應用性技術研究,有一些核心的共性技術。因為我們國家汽車行業起步比較晚,再加上人才總體比較稀缺,我認為我國的高校和國際相比,可以做的更多一些。”

  他舉了風洞中心的例子。2005年,他接受當時的同濟大學校長萬鋼的邀請,來到同濟,做風洞項目。他和團隊整整花了四年半時間,做出了中國的首個風洞中心,也是“國際同行都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風洞之一”。他說:“我說這個事兒,主要是認為我們主要的高校,是有一些機會在整個國家創新體系當中起一個比較重要的作用。這個作用,不是說你做的這個東西有多好,而是看你能不能發揮作用來衡量。”風洞中心對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來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不僅僅是填補空白,更關鍵的是對自主品牌汽車研發水平提升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一個企業的車如果沒有在這個實驗室走過,就不可能是在真正做開發。

  這就是高校在產業創新方面活生生的好例子。

  關于創新的問題,上海交通大學納微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胡志宇也深有感觸,他說:“中國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一直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走不出原始創新。因為我們中國從近現代開始,見過的東西都是成品。”他告訴我們現在在加州公路上疾馳的Google無人駕駛車,其實是從高校走出來的:20年前他曾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校園里看到過它的雛形:一個兩噸半的廂式車,裝著20幾臺計算機,5米的距離它要開十分鐘。

  這是一個高校原始創新的例子。

  胡志宇還說:“我們今天講要達到國際水平,我在想有沒有可能我們來創造國際水平。”他呼吁企業把每年研發經費的10%拿出來成立一個基金,完全做未來的汽車。他的未雨綢繆,我非常贊同,我也覺得這個項目完全可以讓高校參與。

  記得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任曉常在發言中也提到,我們要搞正向開發,需要克服的問題有很多,甚至不是一個企業可以完成的,加之“人才本身就不足”、“資源和國外大公司相比差距巨大”等原因,我們需要“開放、合作”,要“產學研結合,各種資源的結合”。

  衷心希望,企業之間、產學研之間都可以有更多的合作。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