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大力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和人才保障。法治人才培養是法治隊伍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對法治建設起著抓基礎、利長遠的關鍵作用。當前,對法律類高職教育的管理和評價沒有采取分類的標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尤為艱難,也尤為必要。近年來,海南政法職業學院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創新提出產學研協同的法治人才育人模式,根據行業需求搭建平臺服務行業,通過人才匯聚機制吸引行業精英參與組建項目團隊,通過優選項目改革教學,教學成果反哺社會,最終實現產學研協同育人。這種改革創新與《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產教融合、強化校企協同育人的改革思路相吻合,不但豐富和發展了“產學研”合作教育理論內涵,為我國法律職業教育理論創新提供了重要實踐基礎,而且提供了法律類高等職業院校服務行業的成功案例,實現了學校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有效對接,探索出一條法治人才培養的新路。
產學研協同育人的改革舉措
一是緊抓行業需求,結合學院專業建設優勢搭建育人平臺。法律類高等職業院校必須依托行業辦專業,通過專業服務行業。在此共識下,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每年都會深入行業開展專業調研,了解行業需求,邀請行業專家骨干指導并參與論證專業建設。2010年,我們針對調研中了解的情況,創辦了“海南產學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搭建產學研協同育人平臺,借助平臺承接了海南省法院系統檔案數字化項目,達到產學研協同育人。
二是建立并實施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法院檔案數字化項目將產學研平臺、教學系部、行業等校內外資源結合在一起,通過激勵措施激發參與動機,通過監督約束保護參與各方的利益,形成了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創建并實施了“一崗雙聘”、“雙向兼職”等體制機制,校內專任教師、行業專家、學生組成團隊,共同參與項目實施和教學資源轉化,共同完成教學建設和人才培養,形成實體協同效果;在項目融入教學的過程中,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直接對接,學生和教師在實踐(產)、學習(學)、研究(研)中完成知識、能力、素質的同步提升,達到過程協同的效果。
三是選準項目促教學資源轉化推動教學改革。產學研協同育人平臺選準“法院檔案數字化項目”,與法律文秘、書記官、信息安全技術等專業教學內容對接,積極推行“項目化教學模式”改革,相關專業負責人將項目轉化為相應的教學內容在課程中體現,專業教師將實際項目轉化為教學項目,實現教學內容的項目化,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
產學研協同 育人的創新點
一是在人才培養理論上有新突破,提出“產學研協同”的法治人才育人新思路。既實現了實體協同,又實現了過程協同。二是構建并實施了協同育人新機制,提供了政法高職院校服務行業的成功案例。三是創建并推行了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新模式,實現了學校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有效對接。
產學研協同育人改革的效果
一是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近年來,海南政法職業學院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大幅提升,學生在國家、省職業技能大賽中屢摘桂冠,學生就業率穩定攀升,學院連續6年榮獲“海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先進單位”,畢業學生得到用人單位普遍認可。
二是教學建設成效顯著。通過產學研協同育人平臺,教師隊伍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得到極大改善,教學內涵建設也取得長足發展。4年來,有4個專業被評為省級特色專業,4個教學團隊被評為省級教學團隊,4門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科研水平同步提升,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承擔省社科規劃項目和教育廳課題數十項,獲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三等獎3項。
三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取得雙贏。海南政法職業學院實施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5年來,已經承擔了海南省19家法院的檔案數字化工作,已完成訴訟檔案數字化3200萬頁;作為相關專業學生的就業孵化基地和實習見習基地,已接受150名畢業生就業,同時已接納655名學生見習、實習,校內40余名教師參與項目研發和管理,轉化成教學項目8項,實現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經過5年的探索使我們深刻認識到產學研協同是法律類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法治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在學習貫徹省委六屆七次全會精神之際,海南政法職業學院將站在新的高度,繼往開來,改革創新,爭做政法高職教育發展的模范、改革的先鋒、管理的標桿,為平安海南、法治海南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系海南政法職業學院院長)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