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許多優秀的年輕人,但我們需要有創造、創新和創業精神的年輕人。他們要想成為創新經濟的生力軍,還需要具備以下這些能力:富有創意,善于把創意變成發明,能夠把發明轉化為商業活動。
那么,如何培養這樣的創新人才呢?幾十年來,心理學家、神經學家、企業管理學者等的大量研究,把創新和創造力解釋為發散思維、大腦可塑性和高度專注等。有趣的是,這些研究結果和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如勤奮、融和、謙虛以及忠誠互惠等十分吻合。
學會提問是創新不可或缺的能力。當然,對于一個年輕學生來說,對常識提出質疑,這是有風險的。我看到許多有才華的中國學生害怕展示他們的創造力,他們擔心老師可能會生氣,同學們會嘲笑。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之一,是培育出一種具有忠誠協作價值觀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們知道周圍都是自己忠實友善的伙伴,他們就可以拋開各種顧慮,鼓足勇氣提出自己的想法,得到其他人的幫助,共同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想法。
培養創新人才,還需要老師體現謙和尊重的價值觀。他們應該在學生面前謙虛平和,從事實出發,追求真理,而不是把自己塑造成無所不知的神。他們必須尊重有創新精神的學生,例如那些對常識提出質疑、喜歡想象和探索的學生。
不管成為專家是否真的需要“1萬小時的實踐”,但掌握必備的知識是成才的基礎。只有胸懷勤奮和追求卓越的理念,通過不斷學習掌握一門學科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才能讓年輕人達到“專業人才”的優秀水平,最終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不過,僅僅掌握了技能還不夠,要成為擁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融和的價值觀也非常重要。只有跨學科的融會貫通,才可以讓年輕人開闊視野,跳出自己的專業。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只是探索真理的不同方法。如果能在不同學科之間找到一個彼此貫通的點,他們就能夠用其他領域的知識,幫助自己實現專業領域的突破。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屠呦呦在防治瘧疾研究中借鑒了中醫藥,為她贏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近15年來,中國開展了多項教育試點,旨在探索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不同途徑。不同于傳統的被動“群體學習”方式,這些試點學校要求學生參加主動的“個性化”學習,被要求挑戰公認的權威,嘗試錯誤的答案,并勇于在同學面前接受失敗;它們要求學生成為一個領域的大師,并廣泛探索其他領域,在跨學科中進行類比推理……
這些都很重要。如果中國繼續推行這樣的嘗試,我相信中國的大學將能夠迎接挑戰,培養出21世紀真正的創新人才,進而成就創新經濟。 (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暨美方校長 杰弗里·雷蒙)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