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論點 > 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

關注微信

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

時間:2016-10-08來1源:未知 作者:91boshi

 

緊隨生理學獎和物理學獎之后,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45分,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也終于揭曉。三位科學家——讓-皮埃爾•紹瓦熱、弗雷澤•斯托達特爵士和伯納德•L•費林加獲獎,領域是“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

“近幾年,諾貝爾化學獎都快變成‘理綜獎’了,很高興今年終于頒給了純化學。”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員叢歡笑道。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與前幾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光纖通信、青蒿素、藍光LED等不同,分子機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沒有那么緊密,更接近基礎研究。

學科:小分子,大領域

在叢歡眼里,分子機器是一個“很好玩”的領域。分子肌肉、分子電梯、分子馬達……這些聽起來就頗具趣味的概念,都是這個領域的代表工作。

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主席薩拉•林瑟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半個多世紀以來,將機器縮小到納米尺度成為科學家的夢想。這需要開發出新的化學策略,制作出連鎖的環形分子,并找到有效的能源轉換方式——而所有這些東西僅有一根頭發絲的千分之一大小。

紹瓦熱及其團隊在1983年取得了第一個突破:開發出相互連接的分子環。接下來的幾年中,三位獲獎者依次設計得到了分子梭、可控旋轉的互聯環、分子轉子等。

基于費林加的光分子馬達思想,科學家們還創造出一輛四輪驅動的納米分子車。在“馬達”的驅動下,這輛汽車能夠緩緩地定向運動。

總而言之,“分子機器”是在合適的外界刺激下,可以執行類似機器運動的獨立分子或分子組裝體。“驅動分子機器運動的能量可以是各種化學能,也可以是電能、光能等。”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陳傳峰表示,“通過分子和分子之間非共價相互作用力形成的結構固定的超分子組裝體,再通過酸堿、離子、光、電等外界刺激,使分子之間發生相互運動,最終實現做功。”

如今,上述三位科學家開拓的“分子機器”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個很大的領域,涉及有機合成、超分子化學、分析化學等學科交叉。而全世界眾多科研人員正在為此奮斗。

陳傳峰介紹,1987年,美法三位科學家因在超分子化學的產生與發展方面做出的杰出貢獻,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近30年后的今天,歐美三位科學家又因與超分子化學直接相關的分子機器研究,榮獲諾貝爾化學獎,這可以說是為(有機)超分子化學研究帶來了新的契機,是這一學科的“第二春”。

前景:一切皆有可能

據叢歡介紹,分子機器技術可以用在分子開關,傳感器,催化等領域。但目前為止,其實際應用還沒有達到期待的水平。他打比方說:“三位科學家解決了分子機器中基本結構單元的問題。這就像是發明了活塞、齒輪等基本零件,但是人們日后把這些零件組裝起來,并形成功能完整的機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現在為時尚早,但一旦你能控制這種運動,一切皆有可能。”獲獎者之一費林加說,“可以想象,醫生能將這些微型機器人注入你的血管,然后尋找癌細胞或釋放藥物。”他將該發現與萊特兄弟的創舉相比較:萊特兄弟剛發明飛機時,也無法想象今天的航空事業如此繁榮。

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黎占亭評價道,作為超分子化學一個很重要的分支,三位科學家的開創性工作使得化學家在納米層次上控制單分子和多分子的運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傳統上,化學研究強調分子本身的結構與性質,但是通過分子馬達的研究,化學家認識到,分子間和分子內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極大地改變它們的微觀和宏觀性質,而對分子運動本身的控制,為未來設計新的智能分子材料及分子計算機等都提供了新的原理和策略。

國內:起步晚、發展快

黎占亭指出,這三位獲獎者與中國化學界的學術交流是很多的,他們都曾多次訪問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復旦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2014年在上海舉辦的國際大環和超分子化學學術會議上,斯托達特爵士是大會報告人之一,他還是天津大學中組部外籍千人,有獨立的實驗室開展研究。

斯托達特和費林加都培養了很多中國留學生。在斯托達特的課題組里,中國學生的數量甚至達到了四分之一,在他最近十年發表的論文中,中國留學生做出了很大貢獻。斯托達特曾表示,自己非常喜歡中國學生,認為他們踏實、努力,并且天賦極高。

目前,這些留學生不少已經學成回國,在國內著名高校和研究所任教授,獲得中組部青年人才等,并開始做出創新性工作。

據專家介紹,在我國,分子機器領域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但黎占亭認為,過去十年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進步迅速。僅上海地區,華東理工大學、復旦大學及上海有機所等單位,就都做出了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加快青年杰出人才的引進,他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原創性的工作在中國完成。

陳傳峰也表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有不少研究小組正在開展前沿的超分子化學研究,并取得了諸多進展。今年8月,全國第十八屆大環化學暨第十屆超分子化學學術討論會剛剛落下帷幕。據悉,這一會議是國內該領域主要學術交流平臺之一,每屆會議都吸引全國超分子化學領域的學者積極參與。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