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道
■本報記者 胡珉琦
第一次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見到這位身材高挑、精神矍鑠又溫文爾雅的離休老人陳慶道,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到,幾天后他就將迎來自己92歲的生日。更讓人感嘆的是,他和中科院的緣分就占據了人生的70年。
1949年起,他參與并見證了一個激蕩的年代里科學救國的歷程。在他的回憶里,有那一代中科院科學家們對祖國的深情厚誼。
急國之所急
70年前,陳慶道從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來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東北。在那個百廢待興,特別是工業體系亟須重建的大局中,他的選擇注定不平凡。
陳慶道在進入大連化物所時,擔任時任所長屈伯川的主任秘書。往后,他主要從事的是學術委員會和科研管理工作。“科研工作緊密圍繞經濟建設,經濟建設緊緊依靠科研。水乳交融,密不可分。”陳慶道說,這是當時科研機構最重要的使命。
比如,新中國成立初期,為適應國家對燃料方面的迫切需要,開展水煤氣合成液體燃料、頁巖油加氫的研究;為解決抗美援朝急需的炸藥原料,開展汽油餾分環化制甲苯的研究;同時還進行了鞍鋼耐火材料、海昌藍染料、煤炭及天然石油資源評價等方面的工作。
縱使歲月流逝,那些艱苦卓絕的日子他至今念念不忘,尤其是上世紀60年代參加航空煤油攻關時的情景。
“記得那時候,首都的部分公共汽車改用木炭做燃料,在車頂上背著一個大氣袋滿街跑;噴氣飛機的燃料更緊張,據空軍油料部的同志講,連訓練飛行員所需的航空煤油供應都受到了影響。”陳慶道回憶,當時由于中蘇關系緊張,從蘇聯進口的航空煤油斷供,已經到了如此窘迫的境地。
中國必須自力更生,解決航空燃料問題!
科研與產業互動
要攻克航空煤油的任務,加氫裂化是關鍵。陳慶道介紹,大連化物所采取了“多兵種聯合作戰”的方式,組織了催化劑、加氫小試壽命試驗及油品成分分析等方面的跨室合作。
他還記得,那時為了做催化劑壽命試驗,一干就是幾百甚至1000小時,所有人假日都不休息,連續倒班、夜以繼日。
“處在困難時期,副食供應很緊張,不少同志營養不良,有的還得了浮腫病,但大家依然堅持工作。在東北寒風凜冽的冬天,倒夜班的加氫車間里很冷,工作人員為了御寒,裹著毯子堅守崗位,一絲不茍地記錄試驗數據。”從陳慶道的訴說中,仍能清晰地覺察到他涌動的情緒。
終于,經過一年的不懈努力,科研人員成功研制出一段法加氫異構裂化的新流程和219催化劑,所得航空煤油完全合格,收率超過當時國外報道水平。
在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礎上,原石油部迅速組織科研、設計、生產三結合,完成制取航空煤油的攻關任務。為了保證加氫異構裂化催化劑及新工藝的中試放大成功,大連化物所派出大量一線科研人員到撫順石油三廠參加催化劑放大及加氫工藝半工業試驗工作,長期駐廠。
不到兩年,撫順石油三廠建成了我國第一座加氫異構裂化219催化劑生產車間。1966年,在大慶建成了我國自行設計的規模最大的航空煤油廠,并一次投產成功。從此,我國低冰點噴氣飛機燃料油完全能夠由國產解決,徹底結束了依賴進口的局面。
1985年第一次評選全國科技進步獎時,“大慶重油加氫異構裂化制取優質航空煤油”成果曾被石油化工評審組評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石化行業4項重大成果之一。在陳慶道看來,這就是中科院的科學家和產業部門相結合,自力更生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縮影。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白天工作爭分奪秒,晚間實驗室、圖書館燈火輝煌,經常是單位要關大門了,大家才披著寂靜的夜光歸去。”陳慶道回想當年科研工作者的日常,一切歷歷在目。他相信,“無論社會如何變遷,急國家之所急,為建設國民經濟、增強國防力量默默奉獻的精神和情懷永不過時”。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