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導、中國MBA西北聯盟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MBA教育,共同主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MBA聯合會承辦的“共建共享筑夢新時代”高峰論壇暨2018年中國MBA西北聯盟主席峰會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隆重召開。
期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趙敏娟院長接受媒體專訪,針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MBA教育優勢、MBA教育的“雙一流建設”以及在西農MBA辦學中鄉村振興戰略方面做出的響應三個方面做出了回答。
趙敏娟院長接受媒體專訪
在二十余年的發展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MBA辦學始終堅持學校“經國本、解民生、尚科學”的辦學理念,結合我國尤其是西部涉農工商管理的現實,以培養“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的高層次工商管理人才為目標。圍繞人才培養,立足現實發展需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MBA教育的優勢已經形成。辦學的優勢概況為三方面:
一、堅實的辦學平臺和基礎
學校在MBA辦學早期,就組建以學校常務副書記為組織的校MBA領導小組、以校內外知名專家為核心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MBA教學指導委員會和以高素質專業管理人員為核心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MBA教育,等三大機構,為確保MBA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其次,以經濟管理學院為主體,按照人才培養需要,已經形成了跨院、跨校、跨國的穩定的師資隊伍;再次,依托工商管理研究,,集國家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創新創業平臺,為MBA人才培養、教學實踐、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提供強力支撐。學院配備了各類設施和儀器,為MBA辦學提高了良好的辦學環境。
二、穩定的創新創業培訓基地
依托學校和學院涉農管理領域的的54個教學基地和固定觀測點,為MBA辦學發展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實現創新發展奠定基礎。
三、明確的人才培養定位
依托學校產學研緊密結合辦學特色和豐富的教學研究資源,凸顯能力、素質、責任和創新四位一體的教育理念,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國際化視野和本土化創新能力,高度社會責任感和職業素養,具有扎實工商管理理論、系統經營決策能力,能夠適應全球化競爭的創新型涉農企業家、戰略型金融投資家和復合型職業經理人。
在全國高校教育領域“雙一流”建設要求和背景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MBA教育積極開展“雙一流”建設并落實到實處。趙院長向記者介紹:“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是人才培養,MBA培養的人才一定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經過MBA教育可以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這既是辦學宗旨也是人才培養最終目標。
趙敏娟院長接受媒體專訪
圍繞MBA人才培養目標,西北農林科技大學MBA在落實“雙一流”方面最為突出工作就是盡,努力培養一流的、滿足社會需要的高層次工商管理人才,具體做法可概括為三方面。
一、專業上涉農特色鮮明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全國農林水學科最為齊備的高等農業院校,農業教育文化歷史悠久,圍繞人才培養需求,在工商企業管理方向、投資經濟與項目管理方向、金融業務經營管理方向、物流工程及貿易、食品營養與健康管理方向等專業方向設置上突出了農林色彩。特別是依托,,學科農業經濟管理、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農村金融和傳統領域物流工程及農產品貿易方向的學科優勢和師資力量,設置系統化、前沿性、特色化、專業化、國際化、實操性課程,適應了時代發展變革、國家與區域發展戰略調整對具有創新能力的涉農企業家、具有戰略思維的微型金融家和具有新農思維的農產品電商職業經理人培養的迫切需求。
二、教育中注重全過程和高質量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MBA教育將質量教育貫穿于培養的整個過程,在學生入學和畢業時,對學生進行道德意識、社會責任、創新思維等方面的素質教育,極大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創新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商業道德、社會責任、國際視野、領導能力、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方式上國際化與本土化有機結合
“雙一流”人才需要扎根中國大地,同時需要具備國際視野,為提高教育質量,西北農林科技大學MBA項目在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教學管理、國際合作與交流等方面進行國際化與本土化有機結合。包括,在課程體系上,及時增設國際商務案例分析、國際商務英語、國際貿易談判等課程和涉及全球化經濟、文化等的專題講座,融入世界經濟的,動態、多元文化特色、管理等領域內容。在教學方式上,引入實證分析與情境教學方式,通過體驗式教學使學生綜合素質與管理職業技能得到提升。定期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舉辦各種講座和專題報告,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在國際合作與交流上,定期聘請國外知名度較高的教師來校進行講座、短期培訓;組織師生定期到國外訪學、實習、參觀考察等。比如,與英國雷丁大學、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及中歐國際商務院等國內外各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定期邀請名校專家學者來校進行講座、講學、研究等。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全國“雙一流”建設序列的兩所農林高校之一,在鄉村振興戰略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之際,西農MBA在辦學中積極響應并通過實踐將“雙一流”落到實處。
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總書記講到的,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因此,實踐鄉村振興是農林人不可推卸的責任和擔當,我們也將鄉村振興具體要求結合學校MBA辦學特色,以MBA學生為主體,積極實踐鄉村振興。
培養方案方面
2018年初,按照一二三產融合的思路,設置了食品營養與健康管理方向,組建了跨學科的師資隊伍;
在教學實踐方面
加強MBA學生與實踐基地和觀測點的實質性調研,將“一懂”作為“兩愛”內化于心的前提和基礎。有三分之二的專業課程中都設計了不同類型和方式的實踐內容,在實踐中解讀課堂理論學習。
在MBA學生實習和實踐方面
鼓勵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鄉村問題。例如,在一次實習中,MBA學生發現陜西乾縣約有400萬斤酥梨滯銷。當時,學生們首先自發組織了認購,將周張村3個貧困家庭的滯銷梨幾乎銷售一空。當時,60多歲的果農羅戰武將寫著“知農憫農,愛心助農”的錦旗送給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MBA教育,工組人員。同時,同學們也認識到,“農產品的滯銷,不止乾縣一處,還有鎮巴、合陽等等。問題的解決也絕不是我們這幾百人、幾萬斤所能完成的。”同學們提出,今后應嘗試以MBA學員牽頭、組織全國相關涉農MBA院校和校友搭建西部鮮果信息平臺,長期幫扶農民推廣、銷售農副產品。同時開展入村宣傳,讓更多的貧困戶學會利用現代營銷渠道。
另外,MBA學生經常開展去農村愛心村,關心和照顧農村孤兒、留守兒童等活動,這種類似的活動,潤物細無聲之處中,點滴之處,既培養了MBA學生,也提升了辦學質量和凸顯了辦學特色。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堅持立足西部,服務全國的宗旨,堅持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以及多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辦學思想,充分發揮學校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優勢,形成農業產業經濟、農村金融、資源及環境經濟、農村區域發展等穩定的特色與優勢研究領域。
趙敏娟院長接受媒體專訪
趙敏娟,女,九三學社成員,管理學博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與自然資源經濟學博士(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USA);現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項目獲得者;現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陜西省首批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陜西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協同創新研究,”,專家。目前兼任中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副會長,陜西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陜西省省委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常務理事等。
研究領域或研究方向
農業自然資源經濟管理、公共政策經濟評價、農村區域發展等領域,尤其是在自然資源價值評估理論和實踐、生態補償政策評價、農業資源利用與管理方面等方向開展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主要學術成果
一是構建了陳述偏好法在描述相似生態恢復結果的可替代生態指標理論模型,揭示了描述自然資源價值的“中間指標”、“最終指標”以及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的效用內涵與替代關系;從中國西部流域生態價值評估內涵、準則、評估范圍、情景設計等關鍵因素切入,提出了中國西部流域生態價值評估-選擇試驗法應用體系。
二是分別從農戶、決策者、研究者視角,對生態恢復政策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經濟分析與評價,揭示了生態恢復政策實踐中存在問題及其深層次原因。
三是在社會經濟—生態系統視野下,對農業水資源和耕地的微觀經營與利用效率、農業資源區域管理及其多,實現途徑等兩個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過去5年,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公開發表論文51篇。包括:在《農業經濟問題》、《中國農村觀察》、《農業技術經濟》、《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等期刊發表中文論文35篇(CSSCI/CSCD期刊論文21篇,核心期刊和其他學術期刊論文14篇);在Land Use Policy,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Water Policy、Ecological Economics、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6篇(其中SSCI/SCI論文14篇);2014年發表在Land Use Policy關于中國生態補償政策評價的論文進入ESI 3%。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