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個國家和地區,2224名精英參會,帶來創新創業項目2274個……
這些數字,無不彰顯了昨天2013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的空前盛況。
美麗蘇州,何以成為這么多高層次人才眼中的創業天堂?
從2009年第一屆蘇州國際精英周舉辦以來的五年間,以才引才的優勢正“滾雪球”般地壯大,形成良性循環。
聽朋友介紹動心來了蘇州現在他把自己的經歷告訴朋友蘇州有吸引人才的好“口碑”
美國南方乳制品研究所博士后黃小林參加了2012年國際精英創業周。“當時,也是通過朋友介紹蘇州的投資創業環境特別好,所以就來了。”黃小林笑著說,朋友介紹蘇州的人文環境、投資政策和配套服務超一流。所以決定來這里看一看。考察過后,不得不嘆服。他告訴記者,一般來說高層次人才對創業的要求很高,比如周邊環境、地域人才結構、合作團隊、資金、政策等等,都在考慮范圍之內。而蘇州在這方面的優勢已經超出了他的期望。來到蘇州后,體會就更深了。每次與圈內朋友相聚,他都會把這一切說一說。
口口相傳,今年精英周不少國家和地區的報名者都是相約組團而來的。“說實話,我們并沒有花大力氣推廣,很多人都是慕名而來。”據精英周組委會相關人員介紹,本屆創業周活動自啟動以來,光是主會場網上公共平臺,就收到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24名嘉賓報名申請,提交項目1551個。最終經過了層層篩選,2224名精英參會,其中博士占72.4%,碩士占25.9%,具有海外背景或留學經歷的占87%,參會嘉賓人數創下歷史新高。參會嘉賓共攜帶創新創業項目2274個,其中生物醫藥占23.5%、電子信息占22.6%、新材料占16%、裝備制造占10.4%、新能源占7.9%。
近年來,蘇州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大力實施人才優先戰略,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服務人才發展的政策。這些,都是吸引高層次人才來蘇創業的魅力所在。無論是參會人員,還是攜帶的項目,都處在“金字塔”頂端,他們將成為蘇州未來發展的希望。
強大的高新技術集群
身邊就是“友軍”和“老師”
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李磊,2011年參加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后落戶吳江,創辦了蘇州綠控傳動科技有限公司。“來到這以后,我才驚喜地發現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背后有個強大的團隊,能讓自己少走很多彎路,而這些在別處絕對找不到。”這是來到蘇州創業后,李磊最大的感慨。
“如果在一個區域里只有一家高科技企業,而其余都是加工業,那么一旦出現創業問題,就沒有人能向我們提供解決方案。僅靠自己摸索,周期長,代價大。”李磊說。而在蘇州,高科技企業已經形成規模,工業園區、新區等區域之間還有積極聯動。企業一旦出現問題,輕輕松松就能找到很多已經經歷或正在經歷這些難題的企業提供幫助,吸取經驗。“有了前輩的指點,我們就能少走彎路,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1+2+4+8……按照這樣的公式,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以才引才”的效果越來越明顯。參加首屆創業周并成功落戶蘇州的劉亞平博士,就推薦組成了麻省理工博士企業家代表團攜資金和項目參加第三屆創業周活動。
完整的產業鏈貫通上下游穿條馬路就可能找到客戶搞納米的他不覺曲高和寡
任輝,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高級博士后,生物醫學納米材料專家。
2011年,他第一次走進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不久后就被蘇州生物納米園作為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引進,落戶獨墅湖畔,同時創立海貍納米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如今,海貍納米已經發展成為一家集研發、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生物高科技公司,企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一開始項目落戶的時候,任輝也遇到了瓶頸。“光有技術是不行的,還得有銷售渠道,任何一個新型產品都會有第一次銷售。”就在這時,園區成立了科技納米園,不光形成了一條產業鏈,還集結了近300家企業,而客戶源所在的生物醫藥類企業就超過一半,穿條馬路就能找到客戶。
蘇州“抱團發展”的集聚力量,令他深深折服。
從2009年第一屆國際精英周至今,任輝笑著說,自己算是個“承上啟下”的人物,汲取著前幾屆在蘇州落戶企業的經驗,又不斷為下來的落戶項目提供便利,這被他稱之為“雪球效應”。蘇州創業天堂越來越有影響力,正是源于此。
今年的精英周,還新增了“板塊綜合推介”、“創新創業環境展示”以及“人才對接交流”三大板塊的“3+N”特裝展模式,通過展示、推介、路演、洽談四位一體式的集合,實現人才、企業、載體、高校、中介組織多元對接。全市國家級開發區、科技孵化器、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等創業載體首次布展洽談,蘇州民企團、創投機構團、高端人才中介機構團、政府代表團也將現場對接。
種種創新的做法,都在讓“雪球”越滾越大。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