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內涵幾何
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是黨的最高理想。中國夢將這一相對抽象的共同理想高度凝練,用老百姓聽得懂、記得住的話說出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使人民更好理解認同黨的理想和發展目標。現在,中國夢已經成功凝聚各方共識,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極大激發了發展國家、振興民族的熱情。
中國人民的核心價值。價值觀決定內在驅動力。沒有價值取向,就沒有目標追求。一樣是砌磚,如果把它當作一種不得不從事的勞動,就會越干越疲憊,如果把它當做為構建宏偉的高樓添磚加瓦,就能調動干勁和熱情。中國夢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共同心聲、共同愿景、共同意志,為現階段國家發展、人民奮斗提供了核心價值和動力源泉。
中國人民的發展宣言。迄今為止,幾乎所有大國的崛起都離不開殖民擴張和財富掠奪。近幾十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一些勢力出于意識形態、國際政治等原因,刻意宣揚中國威脅論、崩潰論,阻撓遏制中國發展。中國夢向世界講述了一種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發展理念,發展是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方式是和平共處、科學發展、共同繁榮,不侵略擴張和占領掠奪。實踐證明,中國的發展不僅沒有危及他國,反而屢屢在國際社會承擔起大國責任,其發展具有不容置疑的合理性、合法性。
中國社會的發展途徑。中國夢的形成、提出和實現,蘊含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鴉片戰爭后,中國人民陷入亡國滅種的最危險境地,民族復興第一步,是建立新中國,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民族復興第二步,是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騰飛,總體實現小康,為民族復興奠定堅實基礎。下一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將民族復興與現階段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三大任務統一起來。
中華文化的傳承發揚。延續五千年文明的大國,中國是唯一一個。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發展歷史,賦予中華民族一種特殊堅定的信念和力量:中華民族從不在危機中沉淪,無論面臨何種困境,終究會迎來民族復興的輝煌未來。中國夢就是這種信念和力量在今天的傳承發揚,與之緊密相連的,還有中華文化中自強不息、天下為公,和而不同,扶弱抑強、以德報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民族精神,這些都是中國夢不可缺少的精神內核。
中國夢與美國夢
在美國這塊新大陸,只要通過個人奮斗,就可以改變命運、實現夢想,這是美國夢。美國夢倡導自由競爭、優勝劣汰,核心是個人價值的實現以及強者為王。這個夢吸引了全世界的精英奔赴美國實現自我價值,造就了主宰世界秩序的頭號強國。今天,美國夢的光環慢慢褪去,它所帶來的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內部分化越來越明顯。《時代》周刊一篇《美國夢的歷史》的文章說,美國夢是關于自由和繁榮的夢想,但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使美國夢成為虛幻, 美國的政治制度沒有顯示出提供當前問題解決方案的任何跡象。而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旨的中國夢,包括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三層含義,強調國家、人民利益一致,目的是造福全體人民。這個目標是美國不可能提出來的,中國夢和美國夢的本質區別也是兩種文化和社會制度的區別。
當然,也不能簡單地把兩個夢的區別歸結為中國夢是國家夢、集體夢,美國夢是個體夢。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的終極目標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任何時候,國家夢、民族夢都不能替代個人夢,離開每個人,就沒有國家民族。所以,解讀中國夢不能一味強調“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為了集體利益而忽略個人利益。只有尊重每個人的夢想,使所有中國人過上富足而有尊嚴的生活,才能最終實現民族復興的國家夢,才能把每個中國人的夢想匯集成民族復興的動力。
人才強國與中國夢
人才強國戰略是國家發展的基本戰略,核心內容是人才興國,依靠人才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人才強國與中國夢緊密相連。一方面,人才強國是實現中國夢的有力支撐。國家強盛、民族振興必須依靠培養和吸引大批國家發展需要的高層次人才,抓住發展機遇期,快速提升國家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另一方面,中國夢自身蘊含了人才強國的內涵。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核心,不僅包括人民過上物質富裕、精神上有尊嚴的生活,還包括每一個人能夠充分提升和發展自我,能夠有能力、有舞臺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實現價值。換言之,人才工作不僅是手段,人才工作本身也是目的。用人才夢支撐中國夢至少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天下之人,皆可成才。一個重要任務是在全社會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觀念。只有承認這個前提,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才是可以實現的,中國夢才是可以實現的。現在,人人皆可成才的觀念已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但離真正形成創造好的環境和條件、幫助和促進每個人發展成才的氛圍還有較大差距。比如,一些高校不把精力放在教書育人上,而是忙著掙錢創收,跑關系拉項目上層次;很多企業為了追求利潤,逃避員工培訓,壓縮員工福利,而不靠提升員工素質來提高效能。這些現象的改變,還賴于在全社會形成把培養促進每個人的發展成才作為各級部門、單位重要責任的觀念。
天下之才,皆為我用。二戰后,美國從國家層面實施人才戰略,通過放寬居留政策,為人才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環境,從全世界吸引大批精英人才,迅速改變了美國科技落后于歐洲的狀態。據統計,美國培養了全世界40%的諾獎獲得者,同時雇用了70% 的諾獎獲得者為美國工作。近年來,世界各國對人才的爭奪更加激烈,國家實施“人才”引進海外人才取得顯著成效,下一步還要進一步拓寬視野,以便將世界頂尖的人才智力積聚到國家發展中來。比如,用廣闊
的發展空間、燦爛的民族文化來感召和吸引人才;全方位吸引人文、社科、管理、行政等各個領域的人才,促進社會各個層面的創新發展;實行更開放的移民政策,大力引進非華裔人才等。
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讓人才充分發揮作用,不僅是培養引進人才的根本目的,也是人才自由全面發展的題中之意。讓國內頂尖人才不外流,讓國外人才放棄優厚條件到中國安家發展,必須營造一個讓人充分發揮才能的環境。其中既有服務平臺等硬件問題,也有自由公平的文化氛圍和公平競爭的軟環境。比如,今年4 月,美國科學院發布消息,清華大學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而此前,施一公和饒毅在最近一次中科院院士評選中雙雙落選,饒毅也宣布終生不再參選院士。為什么一些放棄國外優厚條件回國的頂尖人才,在美國能夠當選院士、在中國反而選不上院士呢?這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