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8%的科技工作者認為“真”是最能促進人類發展的品質
●52.1%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克隆”等爭議性科技問題應該由科學界內部決定其研究方向,認為應該由立法機構決定的不到三分之一
對人文社會科學認知不全面
人文素養水平堪憂
科技工作者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認知表現為知識水平總體不高、學科不均衡性突出。科技工作者對文學藝術類、歷史學、哲學、科學社會主義類、經濟學、政治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點問題的平均正確率僅為50.8%,如按百分制計算的話,還未達到及格水平。比較而言,受訪科技工作者對文學藝術類、歷史學和哲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較好,其中歷史類問題的正確率最高,達到75%,但經濟學相關知識問題正確率僅為43.2%,政治學相關知識正確率更低到36.1%,不到歷史類正確率的一半,呈現出明顯的學科差異性和不均衡性。
科技工作者對人文社會科學作用的認識不足。盡管大多數(77.9%)受訪科技工作者認可哲學社會科學是生產力,但一旦同自身工作結合起來,僅有18.1%的科技工作者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自身的絕大部分工作相關,而近一半的科技工作者明確表示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自身工作關系不大或者很小;在對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對科學技術發展推動作用的主要表現上,42.8%科技工作者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的主要作用在于“促進科研效率”,還有22.6%的科技工作者定位在“了解公眾對科技需求”,僅有十分之一(9.6%)的科技工作者能從“確保科研方向”的高度來認識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和作用。
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社會實踐不足。只有14%的受訪科技工作者多次自發性地參加相關公益活動,而多數科技工作者(56%)所參加的是單位組織的社會公益活動,還有四分之一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想參加公益活動,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參加。科技工作者的社會實踐活動很少,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之余參與最多的三類休閑活動是上網(61.6%)、看電視(50.1%)和閱讀(36.0%),這三項活動的社會性顯然都不強。
科技工作者的社會倫理觀不成熟。受訪科技工作者對“克隆”等涉及人類倫理、爭議性科學問題的決策主體認識上,只有不足三分之一(31.6%)認為應該由立法(權力)機構決定,近半數(45.2%)認為應該由科學共同體共同決定,甚至還有6.9%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應該由科技工作者個人決定是否開展研究,超過半數的科技工作者對于科技發展對社會的影響認識嚴重不足,對社會倫理的理解膚淺。在對“同性戀”的認識上,僅有16.6%的受訪科技工作者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病態,違反了自然規律,還有79.9%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同性戀者可以擔任教師。
最看重的品質是誠信
多數深受學術道德問題困擾
學術不端多發、學風不正使科技工作者深受困擾。近年來,受社會上腐敗浮躁之風的影響,我國學術界內頻頻出現學術不端、學風不正的案例,讓圣潔的學術研究蒙上了一層陰影。學風不正、學術不端挑戰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底線,部分科技工作者在學術不正的侵蝕下放棄對誠信的推崇,用謊言騙取名利,給仍視誠信為學術生命的廣大科技工作者造成困擾。有數據顯示,55.6%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某些通過投機取巧名利雙收的學術不端行為人造成的負面影響較大,對自己有影響。
半數左右的科技工作者將“誠信”和求“真”視為首要的優秀品質。在仁愛、奉獻、智慧、誠信等我國傳統文化中非常強調的優秀品質中,科技工作者最希望從其他人身上看到的是“誠信”,支持比例達到44.8%,仁愛和奉獻所占比例分別為15.7%和14.8%,遠低于誠信的支持率。同時,近六成(59.8%)的科技工作者在真、善、美、自由、正義和愛六種品質中選擇“真”為最能促進人類發展的品質。
處于事業發展關鍵階段的科技工作者更加看重誠信。對科技工作者的調查顯示,從年齡段來看,31-40歲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對誠信偏愛有加,支持比例為46.1%,明顯高于41-50歲年齡段38.6%和51歲以上年齡段41.6%的支持率。從職稱水平來看,中級職稱科技工作者選擇誠信的比例最高,達到56.6%,高于其他職稱科技工作者十個百分點以上。一般來說,中青年和中級職稱的科技工作者,正處于事業發展的重要時期,不僅更能體會誠信對于科學研究的特殊價值,而且尤其渴求誠信的科研氛圍,對誠信也有特殊的偏愛。
醫務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較其他類別科技工作者更加重視誠信。在不同類型的科技工作者中,醫務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對“誠信”的支持比例分別為48.1%和46.0%,其次是科學研究人員和農業技術人員,所占比例分別為41.5%和40.0%;教師選擇“誠信”的比例最低,為37.9%,相比最高的醫務工作者,低了十余個百分點。
人文素養低下
導致學術道德問題和學風不正
九成以上的科技工作者不能從“確保科研方向”的高度認識人文社會科學的作用。在關于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對科學技術發展推動作用的主要表現上,42.8%科技工作者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的主要作用在于“促進科研效率”,還有22.6%的科技工作者將其定位在“了解公眾對科技需求”,僅有近一成(9.6%)的科技工作者能從“確保科研方向”的高度來認識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和作用。近一半科技工作者明確表示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自身工作關系不大或者很小。
對誠信品質的背棄使部分科技工作者跨越學術道德的底線。實事求是、老老實實的學問,誠實守信是科技工作者在科學研究中有所成就的基礎,也是科技工作者最基本的道德底線。部分科技工作者在利益的誘惑下敢于鋌而走險,置誠信品質和學術生命于不顧,其結果只能是葬送掉自己的道德品格和發展前途。還有部分科技工作者對背棄誠信學術不端者報同情寬容態度,已經將學術道德的底線放得過低,其人文素養和道德品質也不高。
價值取向的偏離使部分科技工作者急功近利。部分科技工作者由于人文情懷嚴重缺失,缺少對社會發展的深入體察和理性判斷能力,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思潮的影響,難以用科學的價值觀作出客觀準確的判斷,在本無捷徑可走的科研之路上急功近利,放棄自律,通過弄虛作假攫取短時的利益,結果只能是步入歧途,玩火自焚。
對社會爭議較大科技問題決策認識不足
超過半數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應該由科學界自身決定“克隆”等爭議性科技問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對“克隆”等涉及人類倫理、帶有爭議性的科技問題,6.9%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應該由科技工作者個人決定,45.2%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應該由科學共同體共同決定,只有31.6%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應該由立法機構決定。上述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克隆”等爭議性科技問題應該由科學界內部決定,而認為應綜合社會各界意見、遵循國際慣例而由立法機構來決定的不到三分之一,科技工作者對爭議性科技問題研究的決策認識很不成熟。
不同類別科技工作者對爭議性科技問題的決策機制認識呈現出較大差異性。在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和教師五類科技工作者中,認為應該由科學界內部決定“克隆”等爭議性科技問題研究方向的比例分別為51.1%、50.0%、58.3%、48.2%、53.3%。認識偏執比重最大的科學研究人員,比比重最低的衛生技術人員高出10個百分點。不同類型科技工作者由于工作特點和專業特征的不足,對爭議性科技問題決策認識也有較大差異,衛生技術人員對爭議性科技問題的決策認識水平最高,但也不能令人滿意。
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對社會爭議較大的科技問題關注和參與不足。對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調查顯示,大多數(74.5%)的人文社科工作者從不參與關于原子能、生物技術或者環境等方面的建議和宣傳活動,對“遺傳學與轉基因”、“天文學和空間探索”和“材料科學與納米技術”等同自身生活關聯不緊密的科學發展信息關注度均未達到5%,而目前社會爭議較大的科技問題主要都出現在遺傳學和轉移因領域中。僅有一成的人文社科工作者會參加與科學技術有關的討論、聽證會、報告、講座。
對社會爭議較大的科技問題決策
應綜合考慮人文與科技專家的意見
發揮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對人類自身和社會發展規律認識較為深刻的優勢。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專業積累和工作性質決定其對人類自身和社會發展往往有相當的認識和思考。人類自身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并不是單純的線性模式,感性和理性的因素在其中同樣具有重要的影響。事實上,邏輯推理中的完美可能在現實中根本不會發生,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對人性的深刻認知、對人類歷史規律的體察、對社會發展變化的熟諳,往往使他們對科技所能給人類和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有更感性直觀的把握,是其人文素養較高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其優勢是科技工作者所不具備的。
彌補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養不足、社會倫理觀比較寬泛的缺陷。科技工作者受自然科學中理性思維模式的影響,雖善于推理構建,但與現實社會的接觸較少,對科學與社會關系的理解并不深刻,社會倫理觀也較為寬泛。以對“同性戀”的認識為例,僅有16.6%的受訪科技工作者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病態,違反了自然規律,58.8%的受訪者對同性戀表示理解,79.9%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同性戀者可以擔任教師。由此推知,科技工作者對“克隆”、“人獸胚胎”、“轉基因”等挑戰人類和社會倫理準則的研究問題所持的態度難免流于寬泛,對爭議性科學議題的影響難以作出全面的估計和考慮。
綜合應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視角和方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在各自向縱深發展的同時,也出現越來越多的交織融合,對待諸如爭議性科技議題的研究和解答,既要考慮其對科技事業演進的價值,也要分析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不可草率對待。只有綜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視角和方法,跨專業、廣視角、多途徑地剖析其潛在的利弊,集成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知識和經驗,才能作出合情合理的有效決策。
(本文系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課題,課題編號為2008DCYJ11)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