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引才活動 > 百年留學與中國夢

關注微信

百年留學與中國夢

時間:2013-10-30來1源:博士人才網 作者:91boshi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歐美同學會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精神

  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高度評價我國留學人員的作用和貢獻。他指出,百余年的留學史是“索我理想之中華"的奮斗史,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出國留學、回國服務,大批歸國人員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事業,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畫卷中寫下了極為動人和精彩的篇章。他在講話中語重心長地對當代留學人員提出了四點希望,號召廣大留學人員“把自己的夢想融入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壯闊奮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史冊之上”。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對廣大留學人員秉承百年留學報國精神,進一步發揮自身作用價值,無愧于這個偉大的時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留學生”一詞,始于中國盛唐,其時,日本的學生隨著遣唐使來到中國,有的學生“留”下來在中國學習較長時間,日本人稱作“留學生”。當“留學”一詞再次出現,大抵已經是處于風雨飄搖中的晚清時期。容閎便是中國近代第一位留學生,他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懷著“教育救國”的心愿回到中國,提出的派遣留學生赴美學習計劃得到改革派人物曾國藩贊同,并奏報清廷獲準。曾國藩在給朝廷奏折里言明:派遣幼童到美國留學,是“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

  回顧近代中國留學歷史,從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啟程,迄今已有140多年,大致可劃分為五代。第一代留學生是從1872年至辛亥革命前夕,主要是早期清政府官派的留美幼童,福州船政局留歐海軍生,以及甲午戰爭失敗后興起的留日高潮。第二代留學生是從1911年至1937年,主要包括庚款留美生,留法勤工儉學生、中共留蘇教育等。第三代留學生是從1937年至1949年間,留學生人數銳減,主要是到歐美學習理、工、軍事等,以配合國家戰時需要。第四代留學生是從1949年至改革開放前,主要包括國家向蘇聯大規模派遣的留學生;第五代留學生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迄今,產生了中國歷史上最為龐大的留學大潮。五代留學生每一代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以拳拳之心,報國之志,“索我理想之中華”。以第一代留學生的富國強兵夢為發端,先后繼有第二代留學生的民主科學夢,第三代留學生的科技強國夢,第四代留學生的現代化新中國夢和第五代留學生的創新創業夢,代代相連,夢夢相繼,為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一、五代留學生的中國夢

  第一代留學生的富國強兵夢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列強蜂擁而至,在中國攫取經濟、政治和文化特權,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應對空前的民族危機和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封建統治階級中的改革派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軍政、船政、步算、制造諸學”,使“西人擅長之技,中國皆能諳悉,然后可以漸圖自強”。在容閎及其他仁人志士的努力之下,以歐美為起點,開啟了中國留學事業的先河。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治前,無論是留美幼童,還是留歐海軍生,或是留日狂飆,這一代留學生出國即是尋求救亡圖存之道,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這一代留學生中相繼涌現出眾多知名人物,如被譽為“鐵路工程之父”的詹天佑,著名思想家嚴復,近代民主革命家黃興等。

  第二代留學生的民主科學夢

  1907年,美國政府將庚款多余部分退還給中國,并指定為留美教育之用,1909年,第一批庚款留美生47人啟程,掀開了中國留學教育史上新的一頁。從1909至1929年間,共有3000-4000名庚款留美生,專業領域相比早期的留學生更為廣泛,涉及物理、化學、政治、法律、機械、鐵路、財經、農業、礦業、教育等,他們中許多人都成為了各個領域卓越人物,如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建筑伉儷梁思成與林徽因等,為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注入了無限生機。

  然而,庚款留美生的選拔條件非常嚴格,選拔人數之少難以滿足廣大有志青年的求學報國之路,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治后,在“納最儉之非,求達留學之目的”的宗旨下,在李石曾、蔡元培等的倡導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逐漸走向高潮,這一運動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職業革命家,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等均是留法勤工儉學生。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在孫中山“以俄為師”的號召下,為追求適用于中國的革命真理,很多留法勤工儉學生又轉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20年代的留蘇活動極大地改變和影響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可以說,第二代留學生對于中國革命和建設影響巨大、意義深遠,無論是在科學技術領域,還是在文化教育領域,這一代留學生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三代留學生的科技強國夢

  此階段大部分時間處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但是仍有一部分愛國青年克服重重困難,負笈海外,學習西方先進國家的科學和技術,以期科技強國,振興中華。抗戰爆發初期,南京政府對留學教育加以嚴格的限制,且留學生所學都是軍、工、理、醫等與軍事國防有關的科目,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國際形勢好轉,鑒于戰后亟需人才,南京政府突破了抗戰初期對留學的嚴格限制,大規模向外派遣留學生,專業相比之前也更豐富多樣。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留學生大規模回國效力,當時中國在歐美各國的留學生約有4000多人,到1938年5月,回歸者幾乎占到了總人數的一半,據不完全統計,抗戰爆發的第一年,回國效力的留學生總數約為8000余人,其中,留日學生全部返回祖國參加抗戰。一些留學生投筆從戎,奔赴戰場,一些堅守工作崗位,在物質條件極為匱乏的情況下,為保證戰時國家的科學技術進步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曾有學者這樣評價:“這七年間的科學進步與貢獻,比起過去三十年來,在質在量皆有增無減。”以戰時的科學發明為例,經濟部核準的專利案件從1938年的16件增加到1944年的94件。這一時期中國的科學進步得到國外科學界的普遍承認和贊賞。

  第四代留學生的現代化新中國夢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國家要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展工業和國防建設,需要大量科技人才。國家向蘇聯及東歐派遣了一萬余名留學人員,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他們按期回國服務,多數成為我國科技、經濟和文化教育各條戰線的骨干力量。

  在祖國急需人才之際,大批留學生回國參加建設,較為著名的有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等,他們為我國的科學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的“兩彈一星”,就是他們在20世紀下半葉所開創的輝煌偉業。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在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有21位都有留學經歷,“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更是在美國留學工作長達20年。他曾說“我在美國前三四年是學習,后十幾年是工作,所有這一切都在做準備,為了回到祖國后能為人民做點事。因為我是中國人”。

  第五代留學生的創新創業夢

  1979年,鄧小平同志訪美期間,將中美互派留學生的口頭諒解作為正式協議簽署,引發了我國歷史上最大的留學潮。從改革開放之初至2012年底,我國出國留學人員數達到264.47萬人,其中歸國留學人員數為109.12萬人,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派出和回歸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國發展已進入了經濟社會體制雙重轉型期,為廣大留學人員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他們回國創業發展,活躍于國家發展的各個領域,為經濟、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的繁榮貢獻力量,成為促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2009年底,國家“人才”出臺,迄今已分九批共引進3319名海外高層次人才,主要分布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都是國家急需緊缺的人才。這些留學人才滿懷留學報國之志,毅然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回到祖國,為國家實施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戰略貢獻力量。如人才專家鄧中翰,他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大學建校130多年來第一位橫跨理、工、商三學科的學者,1999年成功開發出中國第一個打入國際市場的“中國芯”,被業界稱為“中國芯之父”。再如,人才專家施一公,他在2008年時放棄在美國的一切學術殊榮,回清華執教,在全球生物學界引起了震動,在他的領導下,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中心已培養出一批世界級青年科學家,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生物物理和結構生物學研究中心之一。

  縱觀五代留學生,雖然處于不同的時代背景,承擔著不同的歷史使命,但是他們都有一顆“中國心”,懷揣一個“中國夢”,百年以來,代代相繼,薪火相傳,在“愛國”這一旗幟的感召下,為國家富強與民族振興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當代留學人員應將自己的夢想融入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對廣大留學人員提出了四點希望,這對于當代留學人員認清形勢,明確責任,發揮作用,自覺地將自身的發展融入到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來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第一,堅守愛國主義精神,以弘揚留學報國思想為己任。留學先驅容閎在畢業紀念冊中寫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表明了留學的目的,立志報國的理想了然于胸,為留學后人樹立了榜樣。習總書記的希望給廣大留學人員和留學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不論是在海內還是海外,弘揚留學報國思想是留學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是留學人員肩負的重要使命。新時期新階段,留學人員應將自己的理想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為中國在全球化時代中的發展與建設,發揮自身獨特的優勢,做出獨特的貢獻。

  第二,矢志刻苦學習,以投身報國實踐為己任。隨著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們早已進入了知識大爆炸的年代,留學人員接觸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最先進的發展理念,應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刻苦求學,學以致用,將學到的本領運用于促進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去。自留學事業發展至今,留學人員從拯救中國,到建設中國,再到如今的創業中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報國實踐:詹天佑建造京張鐵路是報國實踐,侯德榜創造新的制堿工藝是報國實踐,錢學森等人為“兩彈一星”做出貢獻是報國實踐,鄧中翰制造“中國芯"是報國實踐,施一公的生物學研究同樣是報國實踐。形不拘一格,事不定大小,有一份氣力便使一份氣力,刻苦學習,結合國情,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技術優勢,為國家做出貢獻。

  第三,奮力創新創造,以推動社會建設創新發展為己任。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希望廣大留學人員積極投身創新創造實踐,有敢為人先的銳氣,有上下求索的執著,得風氣之先、開風氣之先,力爭有所突破、有所發展、有所建樹。這是對留學人員的殷切期望和巨大鼓勵,鼓舞著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以更飽滿的熱情和更堅定的信心參與到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進程中,在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的社會格局中實現創新發展。如社會建設領域,很多留學人員長期生活在國外,對國外社會管理創新方面了解較多,也有很多留學人員直接參與到社會管理工作中去,在這方面具有非常較深刻的體會,能夠參與到我國社會建設的創新過程中,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結合國內實際,提出有價值的建言獻策。再如生態文明建設,很多留學人員在國外學習環境治理相關專業,回國后從事低碳研究、新能源開發等,這些領域的先進知識和理念對于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第四,積極促進對外交流,以傳播中國的聲音為己任。留學前輩辜鴻銘一生致力于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以極大的熱情對國學進行闡釋宣揚,第一次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等儒家經典著作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傳播到西方。他別出心裁地引用歌德、卡萊爾、愛默生和莎士比亞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話,來注釋其中的有關經文,直令西方人拍案叫絕、嘆為觀止,在西方人面前展現了“中國人的精神”。事實上,熟悉西方規則、具有海外工作經驗與人脈關系的海歸在民間外交、對外交流方面具有當仁不讓的使命感,應全面發揮自身優勢,傳播中國聲音,不斷發展對華友好力量,為全面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做出貢獻。我國作為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鼓勵留學人員積極開展民間外交、對外交流活動,不論是出國考察,還是接待來嘉賓,或是結交外國友人,都是加強中西文化交流的具體實踐,點滴匯聚,智在積累,假以時日,必將對我國的民間外交事業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也必將使更多人認識中國、了解中國。

  中國百年留學的歷史,就是無數留學生百年尋夢的歷史。而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國夢。好風憑借力 送我上青云。讓我們牢記習總書記的諄諄囑托:“把自己的夢想融入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壯闊奮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史冊之上。”

 。ㄗ髡呦担簹W美同學會青年委員會會長、北京華夏國際人才研究院院長 陶慶華博士)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