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淼的研究方向是中國蜻蜓的生態學和分類學研究,全國只有兩個蜻蜓博士,他是其中之一。
[人物速寫]
一個個塑料盒中,裝著數以千計的蜻蜓標本,這是張浩淼辛辛苦苦采集回來的。它們雖已死去,在張浩淼眼中,卻依然鮮活,并留存著重要的科研價值。
5歲時,父親帶他到河邊釣魚,他卻四處追逐蜻蜓,父親幫他抓了一些帶回家養。興趣的種子從此種下。進入大連工業大學,學習化工專業之余,他依然癡迷蜻蜓,宿舍成了他的蜻蜓飼養室。學校得知后,資助他舉辦了一場蜻蜓標本科普展。
蜻蜓的標本制作,一直有一個難題:由于無法保存蜻蜓細胞內的色素,制成標本后,原有的鮮亮顏色往往褪去,變成難看的灰暗色。他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找到了一種方法,能夠將蜻蜓原本的顏色“凝固”下來,這項獨特的技術使得他的標本非常光鮮。并且已經得到全世界蜻蜓專家的認可。
2008年,張浩淼成功轉行,進入華南農業大學攻讀博士,專業方向正是他一直癡迷的蜻蜓研究。
[專業解剖]
蜻蜓是地球上非常古老的居民。早在3億年前就已出現,通過它們留存在化石中的形態,人們很驚訝:在地球演變的過程中,它的體型由身長近1米,變成現在這般模樣,而身體結構居然沒有多大變化。
張浩淼觀察到,作為一種肉食動物,蜻蜓是真正的“美食愛好者”,它對食物很挑剔,只吃活肉(小型昆蟲,必須是新鮮蛋白質)。 它們性情兇猛,抓住同類也直接吃掉。
[背景縱深]
張浩淼從2005年進入“中國昆蟲愛好者論壇”,現已成為“蜻蜓專欄”的骨灰級成員。小小年紀,他的足跡已遍布20多個省份,云南、貴州、海南、廣東去得比較頻繁,香港、臺灣的蜻蜓也有搜集。他擁有世界范圍的蜻蜓標本1500多種、上萬份藏品。“這在全世界都排得上名號”,他驕傲地說,他很想承辦一屆中國蜻蜓學大會。(記者 金文兵)
(初審編輯:張潔 責任編輯:黃新)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