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引才活動 > 青年教授孔杰:基礎研究要從博士生和青年教師抓起

關注微信

青年教授孔杰:基礎研究要從博士生和青年教師抓起

時間:2013-12-16來1源:宣傳部 作者:91boshi

西工大新聞網12月16日電 (記者 吳秀青)孔杰,教授,博士生導師,洪堡學者,曾先后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和西北工業大學“新人新方向”學科建設計劃,主要從事超支化拓撲高分子控制合成與功能研究工作。

 

“一個是創造,一個是控制。”這是孔杰定義高分子化學研究的兩個關鍵詞。“西工大高分子材料是一個偏應用的學科,我也算是從應用研究轉入基礎研究的一個青年教師。” 在記者一小時的訪談中,孔杰談及個人學術研究的內容并不多,涉獵更多的倒是他對西工大基礎研究的深切關注,讓記者感受到了一位教師深重的責任意識。

 

本篇是“西工大優秀青年教授關于基礎研究專題訪談”的終結報道。如果說讀者從前面的三篇青年教授專題報道中讀出劉峰“心無旁騖的堅守”、司書賓“毅然決然的轉型”、於志文“一脈相承的堅持”,那么,孔杰“面向未來的責任”將會引起您怎樣的共鳴?又會給西工大學子和青年教師帶來怎樣的觸動?

 

工程應用是西工大的優勢特色,基礎研究則是西工大創新發展的源頭活水

 

加強基礎研究是提高中國原始性創新能力、積累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是躋身世界科技強國的必要條件,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動力和源泉。同樣,提升基礎研究水平也是西工大建設國際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迫切要求,更是西工大實現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的基石。

 

眾所周知,美國物理學會首任會長亨利·奧古斯特·羅蘭在1883年針對中國科學界曾說過一段很傷中國人自尊的話。然而,中國年輕一代的科學工作者認為他的觀點具有高度警示意義。“如果我們對基礎研究重視不足的話,就可能有掉隊的危險。”孔杰認真地說,“再進一步反問一下自己,如果只是完成指標,就事論事,不去關注其后蘊含的科學原理,不思索原始層面的創新,那么,水平再提升就會陷入‘無源之水’與‘無本之木’的困境。”

 

西工大國防特色鮮明、行業優勢突出,固有的光榮傳統和特色優勢需要保持。“因此,西工大絕對不是一所純粹搞基礎研究的高校,但也不會是一所純粹搞工程應用研究的高校,基礎和應用的綜合實力都要強。”如何讓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應用研究協調發展?怎樣去做好三個層次結構比例的優化?——需要立足科學發展,規劃西工大未來。

 

西工大在多學科領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比如令人矚目的“西工大現象”。“但是,無論是立足于人才培養,還是著眼于學校的長遠發展,都需要從研究生培養階段和青年教師職業生涯的開始就大力提倡基礎研究。”

 

對青年教師來說,孔杰主張基礎研究為先、為主,這樣后面的路才會越走越寬。“沉下心來,做上幾年、十幾年,趟出一條路來,從而建立自己特色的學術品牌。”孔杰認為,背靠這么好的工程環境,如果基礎研究又做得比較好,到了一定的階段之后,再做工程應用定會得心應手,效果會更好。“北大、浙大等以理科為背景的高校,他們現在反而提倡從應用中去找科學問題。從這一面來說,西工大人擁有獨特的優勢。”

 

“我由衷覺得生活在西工大這個大家庭是幸福的,因為西工大的學科分布比較寬,非常便利學科的交叉融合。比如,我是做化學的,就常常從材料、物理、數學那兒獲取靈感。”事實也是,西工大基礎研究的進步讓人印象深刻。據世界著名的學術信息出版機構美國科技信息所2013年的統計,西工大無論是傳統優勢學科“材料”、“工程”,還是后進的“化學”、“物理”學科,皆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單科全球排名前1%。

 

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已成為當今世界范圍內普遍用以評價高校、學術機構、國家/地區國際學術水平及影響力的重要評價指標工具之一。“下一周期的國家學科建設和評估很有可能要引入ESI體系,對此,西工大同仁們都深感形勢緊迫。” 孔杰說,“著眼未來,需要加強基礎研究的廣度和深度,要從‘填空’層面的修補工作跨入到‘顛覆’層面的創新工作,挑戰頗大。”——要想獲取創新發展的源頭活水,發揮學科交叉融合優勢,強化基礎研究則成為第一要義。

 

從研究生培養階段就大力提倡基礎研究,從一開始就要為博士生種下基礎基因

 

校長汪勁松在2013年博士學位授予儀式上的講話猶響在記者的耳畔:“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根本任務,學校的聲望和影響力來源于學生,沒有你們卓越的成就,就沒有西工大未來的輝煌。”博士學位代表了學位教育的最高層次,是學術追求道路上的一項崇高榮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優秀博士生是基礎研究之根。

 

“西工大培養的學生整體素質是高的,如洪堡基金、全國優博獲得者都排名全國高校前列,只是基數還不夠大。”因此,孔杰建議,從研究生培養階段特別是博士階段就大力提倡基礎研究,樹立基礎研究先行的理念——從一開始就要為博士生種下“基礎基因”。

 

“很多青年教師和學生也愿意去做基礎研究。但是做基礎研究涉及很多因素,有內因和外因。我們會有些思想上的惰性,況且坐冷板凳、自我較勁的研究模式也確實比較折磨人。”孔杰深有體會地說,“所以,如果強調基礎研究少了,研究生在其博士階段以做應用為主,或者年輕教師一入職就去做應用研究,這個慣性就會使其離基礎研究越來越遠。”

 

在攻讀碩博階段,孔杰師從范曉東教授。“我校的高分子材料專業始建于1957年并校之初,我的碩博階段做的工作當然也是與西工大工科背景和特色有關,當時導師承當了國防課題,作為碩士生和博士生是有責任和義務把這些課題做好。”孔杰說,“但是,僅僅做好這些肯定是不夠的,作為博士生本人需要自覺地發現其后蘊含的化學、物理科學問題,做基礎研究,提出解決之道。非常感謝范老師,給了我一個非常寬松自由的學術環境。”——功夫不會白費,一個博士生做出很好的基礎研究來,對其以后的學術道路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2004年12月獲得博士學位后,孔杰轉入超支化拓撲高分子化學研究中。學術生涯伊始,他做出了重要選擇,而后的發展則一步一個腳印。在香港理工大學微型系統研究中心完成兩年的博士后工作后,2009年歲末,他在洪堡基金的資助下,來到德國拜魯伊特大學進行合作研究,合作導師是“高分子化學”奠基人赫爾曼·施陶丁格獎獲得者Axel Müller教授。“Müller教授是學術界公認的注重啟發培養博士生的學者,會給學生很好的基礎研究思維訓練和關鍵科學問題的引領。比如,就在剛過去的11月,Müller教授指導的一名博士生的論文在Nature上在線發表。”——對此,孔杰非常認同并收獲良多。

 

孔杰2011年回校,從事超支化拓撲高分子控制合成與功能研究工作,主持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1項國防技術基礎科研計劃項目。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已發表包括5篇一區論文在內的20余篇SCI論文,建立了由2名博士后和14位研究生組成的課題組。

 

研究生一進來,孔杰就明確告訴他們基礎研究沒有地區標準,只有國際標準。基礎研究要進入世界競爭,成果應在國際權威學術雜志發表,由同行來評判質量。“要想你的成果獲得學術界的承認,就要發表有價值的高水平論文,而論文的發表首先就需要經受很嚴格的國際學術同行的評議。盡管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但國內外包括我校出色的博士生,都要經歷這個過程。”

 

在具體指導上,“發現科學問題,并正確指導學生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是導師的重要責任。”訪談中,孔杰給記者講了一個化學怎么與數學結合的故事。

 

“超支化高分子內成環問題一直是其合成中繞不過去的坎,但這個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因此研究者一般就直接繞過去。”孔杰開始做超支化高分子的研究后,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逐漸深刻,在與數學系雷佑銘博士交流時碰撞出火花,用數學模型結合實驗解決了分子內成環的定量化問題,這對超支化高分子拓撲結構控制和合成意義甚大!“參與研究的這名博士研究生第一篇論文就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大分子’期刊上。”——利用學科交叉融合優勢,學生優先受益。說到這兒,孔杰頗為感觸。

 

如何為博士生種下“基礎基因”?孔杰認為,幫助學生開拓國際視野,培養學術思維,加強國際交流都是必需的環節,但關鍵還是嚴格的學術訓練。“首先要讓學生明確研究方向和科研理念;其次要讓學生明白科研方法的路徑選擇;第三是要讓學生面向科學問題進行深度挖掘——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走出一條有特色的路來。”

 

孔杰說,西工大培養的博士生走出校門,如果持之以恒進行基礎研究,將來就會成為國際、國內學術領域的知名校友,這都是學校寶貴的財富,會對學校聲譽提升、建設國際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產生無可估量的影響。“校友是母校與海外聯系的紐帶,從感情上來說他們回西工大直接工作或者做間接貢獻的意愿強,這對學校許多工作的開展,比如高水平人才引進、科研合作、學生聯合培養等都是加分因素。” ——從研究生培養階段就大力提倡基礎研究,為博士生種下基礎基因毫無疑問是重要的一步。

 

優秀學者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底蘊,優秀青年教師則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

 

校長汪勁松強調,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根、以學術為魂、以學者為要、以責任為重”的核心理念,加快推進西工大的轉型發展。——“以學術為魂、以學者為要”是西工大加強核心能力建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重要前提和指導方針。

 

基礎研究成敗的關鍵,在于有無高水平的英才。如何快速提升西工大的基礎研究水平?抓緊引進、發現和培養優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是提升西工大基礎研究水平的關鍵所在。對此,孔杰作出種種思考并大膽提出諸多希望——

 

學校需要在各個層面加強對學科前沿基礎研究的導向、激勵和管理,鼓勵青年教師積極投入基礎研究,幫助他們提高榮譽感,樹立“搞基礎研究是為學校作根本性貢獻”的意識,營造寬松的學術環境,吸引青年教師自覺、自愿地加入到這個行列里來,從而保證西工大能夠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同時,實現國際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乃至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目標。

 

創新研究發展模式,學術特區、前沿研究所(室)都是可選項。嘗試國際同行評議的措施,試行“tenure-track”制度,對年輕學者進行有力指導和激勵,壯大我校研究人員基石。——大量的中產階級是社會穩定器,一大批高水平的青年學者則是西工大沖擊國家級人才計劃的主力軍。

 

不可否認,近年來學校在青年教師的成長培養方面已經采取了若干有力的措施,例如“翱翔之星計劃”、“新人新方向”建設專項等,對青年教師的職稱、科研項目、待遇等方面都給予了較多關注,但在青年教師的研究平臺建設方面還需要有具體的措施出臺。比如,針對新聘任的青年教師加大研究平臺建設的普適性投入;對于青年拔尖人才,學校在考評其研究方向的前沿性、重要性的基礎上進行重點投入或持續支持。——真正建立起青年教師的后備力量。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基礎研究更講究個人能力,需要擁有強大的內因,需要擁有對學術研究的一腔熱愛和癡迷。——面對未來的重大責任,需要越來越多的優秀青年教師和博士生迎難而上,提升西工大的基礎研究水平。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基礎研究就是西工大創新發展的源頭活水,有了這一溪活水,新鮮的思想、概念,自然會源源流出。

 

青年教師是西工大的未來。今天,在國際科學的大賽場上,青年教師理應大步走向世界,勇奪“金牌”。讓西工大的創新思想,自由翱翔在國際的學術舞臺上!

(編輯:田慶青)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