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兩會”之上,也是官員的孟學農委員一言“好幾個貪官都是博士”,激起了網上的波瀾,我看諸多的門戶網站,都是黑標題上首頁,評論跟帖也早已不是寥寥。
其實貪官豈但是“博士”,還有不少是“教授”呢!季建業是“教授”,沈培平是“教授”,而貪官王益,除了“教授”而外,還是個“博導”呢!
當“教授”的官員,不都是貪官,但這么多官員到高校學府去當教授,多少令人嘆息,也引人詬病。
官員當“教授”,當然要兩面講。也有一種官員,學有專攻,腹有經論,去講壇上“教授”一番,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更多的官員,他的“學”,是在政界官場,肚子里多的恐怕也是為官之道,做報告發指示可以,你叫他到三尺講臺,面對莘莘學子,似乎就不知所云,更何論學術性、專業性云云呢?
既然如此,為什么那么多高校大學,喜歡請官員做教授,不但樂此不疲,還有搶奪失態的呢!據說道理有三,一曰“撐門面”。官員可以提高大學的“地位”嗎?可以的,君不見有的名校,宣傳他的“質量”,是將桃李之中,有多少高官,作為“門生榜”的嗎?所以“教授陣容”中,官員如果濟濟,那就很有面子,也很有知名度啦!二是“軟環境”,說教授中有了那么多官員,門好進事好辦,會“有力”地支持辦學啊!當然二則以外,還有第三,那便是“頂不住”。有些官員,不但要做能吏,而且喜歡“學者型”的名聲,他或明或暗,要到大學當“教授”,金口既開,不論于權勢,還是于面子,一所大學難以拂違,只好從命,讓他做“教授”的呀!
其實要想當“教授”的官員,不只中國有。當過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又官居了國務卿的基辛格,就老想回哈佛當教授。但哈佛不歡迎,不給他“面子”。什么原因呢?認為這個在閃光燈下顯赫慣了的明星,每天想的是在哪里演講,接受什么樣的采訪以及與哪些名流共進晚餐,“亨利能給我們帶好博士講好課嗎”?于是哈佛一口回絕,不接納他—國務卿的來頭夠大了嗎?可是哈佛就是不買帳。
不要以為美國才有這樣的“楞頭青”,在咱們這兒,其實早有過“不買帳”的大學—早在1927年,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任南京東南大學的國文系主任。文學院長梅光迪帶來一位支先生,說是“蔣總司令介紹來的”,且有蔣中正的親筆信,要薦支當“教授”!錢基博看了不看,“總司令可以委任軍長師長,而沒資格聘用哪怕是一個小學教員,因為不在他職權之內。教授需要哪種人哪種知識,做總司令的人不會了解”。這位支先生,又取出段祺瑞、孫傳芳兩位大佬看了他的書后的稱贊之信,錢基博又曰,大著讀過,本來極佩宏通,不過因著段孫兩位的話,價值卻減低了。“從前孔子作《春秋》,沒有聽說要送給季孫、陳恒看,得到權貴的恭維呀”!錢基博一語“如果不符合條件,有總司令的信也難以從命”,終于沒讓這位亦官亦學的支偉成支先生當上教授!
有人稱贊錢基博的“操守”、“氣節”,也有人說,錢先生因為這“操守”,終于拎皮箱走人,叫做“胳膊擰不過大腿”—但我覺得,這“操守”二字,終歸應當是大學的氣節,如果這也“頂不住”,還談什么“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呢?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