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引才活動 > 起底高校系上市公司:市值兩千億 北大清華占半

關注微信

起底高校系上市公司:市值兩千億 北大清華占半

時間:2014-03-20來1源:時代周報 作者:91boshi
截至目前,實際控制人為高校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25家,總市值1878億元(截至3月18日收盤),涉及國內13所頂級高校,其中清華大學控制6家,北京大學控制4家,占據半壁江山。
 

 
在A股上市公司版圖中,有一個版塊格外引人關注,即全國各大高校控制的上市公司,俗稱“高校系”板塊。
 
1993年復旦大學旗下的復旦復華(600624)上市后,國內高校掀起校辦產業上市浪潮。一度是“象牙塔”和“學術凈土”的大學校園,開始資本潮涌。尤其在上世紀90年代,校辦產業蜂擁上市,曾給當時的資本市場注入極大想象空間。20年間,各高校控制的A股上市公司,前后多達42家。
 
但頂著高校、高科技光環的這些企業,雖然獨具產學研優勢,卻大多經營不善,丑聞頻出。在經歷一系列股權變更和重組后,許多上市公司逐漸退出高校序列。
 
據時代周報最新統計,截至目前,實際控制人為高校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25家,總市值1878億元(截至3月18日收盤),涉及國內13所頂級高校,其中清華大學控制6家,北京大學控制4家,占據半壁江山。
 
校企上市潮
 
1993年1月,復旦復華(原名復華實業)在上交所上市,拉開了高校校辦企業上市的序幕。同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下屬的新南洋(原名南洋實業,后一度更名交大南洋,因上海交大前身為南洋公學,故名)上市。
 
1994年3月,同濟大學下屬的同濟科技上市。自此,高校系上市公司的前三甲,悉數被位于上海的大學拿下,而這顯然同復旦、同濟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同處一城有關。
 
1996年5月,哈爾濱工業大學下屬的工大高新上市,成為北方第一家上市校企。此后,哈工大還一度是寧波上市公司工大首創(前身為寧波中百、首創科技)的實際控制人。
 
當年6月,東北大學下屬的東軟集團(600718,原名東大阿派,后一度更名東軟股份)上市。東軟集團位于東北大學所在地遼寧沈陽,目前市值高達179億元。東軟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劉積仁,是東北大學的博士畢業生,系國內第一個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于1991年創建東軟。目前,劉積仁兼任東北大學副校長,是高校上市公司中為數不多的校企兼職高管。
 
東軟集團上市次月,由北大、清華、復旦、上交大等36所全國著名高等院校共同發起創立的中國高科在上交所上市。中國高科成立于1992年6月,系為響應國家 “發展高校科技產業,積極參加浦東開發”的號召而成立。2011年,經過多年的暗渡陳倉,北大方正集團成為中國高科第一大股東。
 
1997年,清華大學旗下的同方股份上市;兩年后,紫光股份上市……隨著清華、北大兩大頂級高校的發力,北京后來居上,成為控制高校上市公司最多的城市。目前,清華、北大合計控股10家上市公司,成為國內高校在資本市場無可爭議的領頭羊。
 
1999年6月,浙江大學旗下的眾合機電(原名浙大海納)上市,成為第一家在深交所上市的校企。2001年6月,浙大網新借殼同在杭州的天然科技上市,將浙大系上市公司鎖定為兩家。
 
2000年6月,華中科技大學下屬的華工科技上市,成為中西部地區第一家高校上市公司。2011年1月,華中科大下屬的華中數控(300161)上市,成為校企創業板第一股。僅僅三個月后,該校下屬的天喻信息又在創業板上市。華中科大自此成為繼清華、北大后,國內上市公司最多的高校。不過,華中系兩家創業板公司上市不到一年,就宣告業績大變臉,凈利潤雙雙下滑近五成,一度被媒體廣泛質疑。
 
2004年8月,中山大學旗下的達安基因(002030)上市,成為高校中小板第一股。
 
達安基因上市后,國內高校有整整5年沒有誕生新的上市公司。直到2009年9月,中南大學旗下的博云新材上市,才結束這一歷史。
 
2012年7月,天津工業大學旗下的創業板公司津膜科技上市。此后,A股再未有高校上市公司出現,高校系板塊鎖定為25家。
 
除上述IPO上市企業外,不少高校公司都通過借殼實現上市,如山大華特借殼聲樂股份,浙大網新借殼天然科技、方正科技借殼延中實業等。但隨著爭議四起,高校公司上市進入低谷,則是不真的事實。
 
還原高校系公司版圖
 
據時代周報記者統計,A股25家高校上市公司,集中在13所高校,其中清華大學6家,北京大學4家,華中科技大學3家,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各2家,其余學校各1家。這13所高校,除天津工業大學外,都系直屬教育部的國內頂級名校。
 
從公司所在地劃分,上海數量最多,集中了5家,復旦、同濟、上交大、北大在上海均有上市公司。北京、湖南、湖北各3家,排在第二陣營。其中湖北武漢三家皆為華中科技大學旗下上市公司。杭州、南昌各有2家,分別由浙大、清華控制。
 
25家上市公司內,不少還存在隸屬關系。如同方股份控股同方國芯、泰豪科技,浙大網新控股眾合機電,新南洋控股交大昂立。
 
按股票市值計算,有4家公司市值超過百億,其中方正證券以333億市值排名第一,另三家分別為同方股份、東軟集團和同方國芯。
 
此外,時代周報記者統計也發現市值不足30億的,亦有4家,分別為華中數控、工大高新、交大昂立、中國高科,其中華中數控以21.2億元市值排名倒數第一。25家公司的平均市值為75億元。
 
從行業劃分,生物醫藥和計算機類最為集中,各有6家公司,前者分別為紫光古漢、北大醫藥、山大華特、誠志股份、交大昂立、達安基因;后者分別為方正科技、東軟集團、浙大網新、同方股份、紫光股份、泰豪科技。而這正與高校研發力量強大的特點吻合。
 
有資料顯示,滬深A股市場先后有42家公司為高校控股上市公司,但有17家公司由于經營管理不善退出了高校行列。其中被協議收購5家、股權轉讓3家、控制權變更3家、資產重組2家、股權拍賣2家、大股東減持1家、退市1家。
 
退出高校序列的上市公司,不少可以直接從公司名稱的變更上得到體現。如南開戈德更名為廣宇發展,太工天成更名為盛和資源、天大天財更名為鑫茂科技,上述公司曾經的實際控制人,分別為南開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和天津大學。
 
一些上市公司的名稱雖然還掛著高校的名字,但實際控制人早已不是大學本身。如國農科技(全稱深圳中國農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鳥華光(全稱濰坊北大青鳥華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大首創(全稱哈工大首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比較特殊的是2012年8月上市的南大光電,公司成立時,南京大學以其所持有的MO源專有技術按評估值作價747.71萬元及貨幣資金2.29萬元作為出資。上市至今,南京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一直為公司第三大股東。雖然掛著南大的頭銜,但南京大學一直不是南大光電的實際控制人。
 
值得注意的是,曾被市場寄予厚望的高校上市公司,整體經營并不見佳。2001年前上市且2010年仍由高校控股的16家公司中,平均年凈資產增長率大于20%的僅有4家、平均年凈利潤增長率大于20%的僅有2家。業內人士稱,這與高校系上市公司缺乏激勵機制、人事關系復雜等因素有關,而這亦是國企難以發展的通病。
 
北大系四大上市公司
 
在擁有上市公司的13所國內高校中,北大、清華無疑是執牛耳者。
 
北京大學現有4家上市公司,分別為方正科技、中國高科、北大醫藥、方正證券。其中中國高科、方正證券為IPO上市。
 
中國高科的控股股東為北大方正集團。雖然頂著“高科”的名字,但公司目前主營業務卻是商品房銷售,2012年營收占比高達74.26%。公司董事長由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總裁余麗擔任。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家原本由36所高校共同組建的上市公司,上市已經18年,卻一直未實現當初成立時的夙愿。北大方正入主后,2003年1月,公司由上海浦東遷址到北京海淀,公司主營業務已經基本與“中國高科”四個字沒有關聯。
 
北大系上市公司的旗艦是方正證券。方正證券的前身為浙江證券,2003年北大方正入主后更名。2008年,方正證券由杭州遷址長沙,同時吸收合并湖南本土券商泰陽證券。2011年8月,方正證券上市。截至3月18日收盤,在國內21家A股上市券商中,方正證券以333億市值排名第六位,其也是25家高校系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一家。
 
方正證券目前控制合資券商瑞信方正、方正期貨、方正和生、方正富邦等公司,系方正金融版圖中最重要的一枚棋子。
 
與中國高科、方正證券不同,方正科技、北大醫藥為借殼上市。方正科技的前身為上海老八股之一的延中實業,1990年12月上市。1998年5月,以方正集團為代表的北京大學所屬關聯企業舉牌延中實業,并控制董事會。次年,延中實業更名為方正科技,公司主營業務變更為電腦及相關產品。公司董事長,由北大方正集團副總裁易梅擔任。
 
北大醫院的前身為西南合成,位于重慶。1997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后,西南合成長期處于虧損狀態。2003年,北大方正入主。2009年,西南合成實施定向增發,北大方正集團旗下公司北大國際醫院集團,將其控制的大新藥業注入公司。2011年,西南合成實施第二次定向增發,北大國際醫院集團又將北醫醫藥注入,西南合成從原有的醫藥制造業延伸至醫藥流通領域。2013年5月,西南合成更名為北大醫藥。公司董事長李國軍同時擔任方正證券董事。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大學旗下4家A股上市公司,都通過北大方正集團實施控制,北大方正另有方正控股、北大資源兩家公司在香港上市。方正集團同時還是北京上市公司中關村的第六大股東,其控制的北大資源科技有限公司,則是云南上市公司博聞科技的第二大股東。
 
方正集團由北京大學于1986年投資創辦,目前北京大學持股70%、管理層持股30%。方正集團董事長魏新、首席執行官李友,以善于資本運作聞名資本圈。
 
方正集團是北京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下屬四大產業集團之一(另三家為北大青鳥集團、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團和北大科技園),方正集團旗下又有五大集團,分別為方正信息產業集團、北大醫療集團、北大資源集團、方正金融、方正物產集團。方正科技、北大醫藥、方正證券分別隸屬方正信息、北大醫療、方正金融旗下,中國高科則直屬方正集團。
 
清華系控股6家上市公司
 
與北京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相對應,清華大學的國有資產經營平臺為清華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兩家公司都成立于2002年。
 
目前,清華控股旗下有6家上市公司,分別為紫光古漢、紫光股份、誠志股份、同方股份、同方國芯、泰豪科技,全部在1996年到2005年之間上市。其中同方國芯、泰豪科技都為同方股份控股公司。
 
雖然清華大學控制的上市公司比北京大學多2家,但公司總市值,卻剛好旗鼓相當,都在510億元上下,可謂不分伯仲。
 
清華系6家上市公司中,IPO上市的有4家。
 
其中泰豪科技的源頭為1988年7月成立的江西清華科技開發部(泰豪集團前身)。1996年,泰豪科技前身江西清華泰豪電器有限公司在江西南昌成立,主營業務為智能電網,公司于2002年7月上市。
 
2000年上市的誠志股份,與泰豪科技同在江西南昌,兩家公司都系江西省與清華大學省校全面合作的支持平臺,而這與共青城在江西有關。誠志股份主營產品為生物制品及醫藥。公司董事長龍大偉,曾任清華大學校團委副書記、校三聯試驗工廠廠長、清華大學企業集團副總裁等職,現任清華控股黨委書記、副董事長。
 
位于湖南衡陽的紫光古漢,前身為衡陽中藥廠,1996年上市,公司簡稱“湘中藥”(次年更名為古漢集團),系湖南第一家醫藥類上市公司,上市時主營產品為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千年古方《養生方》開發提煉出的“古漢養生精”。2000年8月,清華紫光集團公司受讓衡陽市國資委持有的部分股份,正式入主古漢集團,公司更名為紫光古漢。
 
與紫光古漢一樣借殼上市的同方國芯,位于河北唐山,前身為晶源電子,2005年上市。2010年,同方股份收購晶源電子25%股份,成為其控股股東。2012年5月更名為同方國芯,公司主營產品為集成電路。
 
同方股份、紫光股份,是清華大學的兩家旗艦上市公司,分別由清華同方、清華紫光更名而來,兩家公司都位于清華大學本部,分別于1997年和1999年上市。
 
同方股份的大股東為清華控股,而紫光股份由啟迪控股、清華控股、紫光集團同時控股,啟迪控股為紫光集團子公司、清華控股的孫公司。畢業于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現年66歲的陸致成,同時擔任同方股份、同方國芯董事長,兩家公司的市值合計達350億元。
 
除控股6家上市公司外,清華大學下屬的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清華科技園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珠海清華科技園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同方創新投資有限公司等公司,也在二級市場參股了一批上市公司。清華系在高校系乃至整個A股市場,都積聚了極大的能量。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