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引才活動 > 人民日報:科普家去哪了

關注微信

人民日報:科普家去哪了

時間:2014-04-14來1源:人民日報 作者:91boshi
科普創作歷來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相應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還需要作者巨大的精力和時間投入,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培養青年科普作者,解決人才斷層問題,需要遵循科普創作的特點和規律
 
在日前舉辦的一場科普出版座談會上,有一位出版社編輯訴苦說,現在很難找到60歲以下的科普作者,想出版一本像樣的科普書籍,必須得找60歲以上的老作者了。
 
或許,這種說法有些夸大,但編輯的“吐槽”,實際上反映了當前青壯年科普作者難覓的現狀。我國科普作者隊伍主要力量還是曾經活躍的那一批人那一代人,科普事業缺少新生力量加入。
 
科普事業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度紅火,但到了科學技術更發達的今天反而后繼乏人,原因何在?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如今作為科普作者最主要來源的一線科研工作者,一方面為跑科研經費累得筋疲力盡,另一方面還要應付各種各樣的檢查評比,連做科研的時間都無法保障,何談擠出時間做科普、撰寫科普專著?其次,撰寫出版科普作品總讓人覺得不是原創,頂多是個“二傳手”,好似吃別人嚼過的饅頭,不夠創新,很難獲得社會認可。再次,科普專著不能像專利技術那樣產生可以量化的經濟效益,其長周期的社會效益也無法及時得到廣泛認可。
 
實際上,與廣大讀者對科普知識的渴求相比,科普事業還有很大空間。去年,新版《十萬個為什么》剛上市被搶購一空,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在一些地方和一些行業,科普滯后甚至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回顧之前香蕉致癌事件、柑橘生蟲事件,以及福島核事故后在我國局部地方引起的搶購碘鹽等現象,不僅給廣大農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也直接影響社會穩定。缺乏及時有效的科普溝通和長期的科學知識熏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從歷史經驗看,科學普及與科研探索常常是攜手并進的。在一個好的科普氛圍和環境里,科學普及不但不會影響科研探索,反而會對其產生促進作用。如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物理學的進化》、法拉第的《蠟燭的故事》等科普著作,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李四光、梁思成等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既是學術大家,又是科普大家。在我們的中小學課本和讀本里,還收錄著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竺可楨的《向沙漠進軍》、華羅庚的《統籌方法》等多篇膾炙人口的科普文章……由此可見,科普素養和能力往往是一位科研人員應該具備的“特質”,科研人員參與科普應該獲得社會的肯定和認可。
 
當然,科普創作歷來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相應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還需要作者巨大的精力和時間投入,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培養青年科普作者,解決人才斷層問題,就需要遵循科普創作的特點和規律。比如,進一步明確科普創作的地位,將其放到與科學研究、科技推廣等同等的地位予以重視,或是建立科普人才的培養機制等。相信經過全社會不懈努力,我國科普創作一定會隨著科技事業的發展迎來新一輪高潮。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