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引才活動 > 怎么看待院士講座擠破門 大學課堂冷清清(圖文)

關注微信

怎么看待院士講座擠破門 大學課堂冷清清(圖文)

時間:2014-04-15來1源:光明日報 作者:91boshi

高水平講座受到大學生歡迎在高校是很普遍的事,圖為著名美籍華裔刑事鑒識專家李昌鈺博士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為大學生作報告,連講臺上都擠滿了聽眾。CFP
 
編者按
 
日前,一場講座在西南石油大學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數百學生為聽羅平亞院士的學術報告,擠破了思學樓A114學術廳大門,改到圖書館學術廳后,同學們一路狂奔跑向圖書館,結果圖書館學術廳的鐵門也被擠破,來得晚的學生只好站在過道、樓梯、門口聽講……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今的大學課堂——冷冷清清的教室內,學生低頭玩手機,看雜志、聊天的不在少數。筆者基于這一現象進行了追問:為什么學生不愿進教室,是教的問題,還是學的問題?我們的課堂缺少了什么?有什么辦法把我們的學生重新拉回課堂?并由此在學生、教師中進行了調查,得出的答案讀來讓人頗受啟發。
 
沒有不好的課程,只有不好的老師
 
教師的課堂沒有吸引力,即使留住了學生的人,也不能留住學生的心。而現在面臨的情況是,有些課堂甚至連人都留不住了。這是值得我們每位老師深思的問題。
 
——教師觀點
 
“如果老師上課比較敷衍,只是照念ppt,課程結束后,還會把ppt拷給我們,那我們上課就會開小差,甚至逃課,因為這樣的課實在沒有多大的意思。”一位學生說。事實上,跟他有著相同想法的同學不在少數。
 
講課沉悶乏味,課后鮮與學生交流,對學生的提問不置可否……這些在教育教學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弱化了教學效果。
 
“站好講臺是一門藝術。”學校副校長王玲說:“沒有不好的課程,只有不好的老師,如今有些老師連最基本的備課都不好好做,上課只是為了掙工作量,忽視了當好一名老師應有的基本素養。”
 
對于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西南石油大學的不少學院已經開始有所重視。“我們過去一貫推行的教學方式是灌輸性教學,而非啟發式教學,顯然是不行的。同時,如果僅僅提高教學硬件水平,師資的軟實力沒有變化,那么教學改革依然不會成功。”石工院院長郭建春說。
 
為了讓課堂更有吸引力,很多教師也在探索。“作為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上多摳幾遍,在課上把握好課堂節奏,在課下與學生多交流,這些都是提高教學水平,提高課堂吸引力的有效方法。”首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獲得者、機電院教師劉洪斌說。
 
優化教學資源,讓學生不再“求知若渴”
 
此次講座讓我們看到當前最突出的問題是: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與學生對高品質課堂需求之間的矛盾,普通教師教學水平不足與學生強烈求知欲之間的矛盾。
 
——教育管理者觀點
 
“那么多人去聽一場講座,不僅是因為主講人的名氣大,作為學生還是想真的學到點東西,畢竟這樣的機會很難得,”經管院學生曹紅艷說,“其實大部分學生都有好好學習的愿望,只是有些課程確實讓人感覺沒有太多收獲。”
 
不難看出,教風和學風的問題,關鍵在于“教風”。正如校長趙金洲所言,教風的問題說得簡單點,就是我們的教授和高水平專家站講臺的次數太少了,現在這個問題已經在學校得到重視,比如新出臺的教師系列高級職稱的評審就必須先過“教學關”。
 
“為了滿足學生對優質教育的強烈需求,我們學院要求所有副教授、教授都要站上講臺,給本科生教學,不僅如此,還要求他們幫助青年教師成長,充分發揮高水平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化工院院長葉仲斌說。對此,教務處處長黃健全說:“只有這樣雙管齊下,學生才不會產生知識‘饑荒’,才能解決當前教學中的突出矛盾。”
 
沒有充分的選擇權,學生就不是“主角”
 
教育主動權、選擇權應該交還給我們學生,我們應該能夠更自由地選擇我們的課堂,對我們的課堂提出意見,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習熱情才能被激發。
 
——學生觀點
 
“談到選擇,除了公共課程,唯一能自主選擇的可能就是選修課了,但不少選修課枯燥無味,毫無新意。除非老師點名,不然基本不去。”土建院學生陳搏音說他們會自動“屏蔽”掉一些不感興趣的課程,但也會非常關注他們感興趣的講座或論壇。
 
事實上,西南石油大學學生對高水平講座的熱情一直很高,55周年校慶系列講座,以及學校一直舉辦的“安東講壇”系列講座,都是場場爆滿。可以說,同學們的這種支持與選擇,讓教育者們讀懂了很多問題。
 
“我們的老師應該轉變理念,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教學,換言之,老師要當好課堂的引導者,讓學生主動積極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黃健全說,所謂的選擇權,不只是選擇課程,還包括學生對于課程教學方式的選擇,是個多維度的概念。
 
學生要擺正學習心態,不以功利為導向
 
如果我們的學生都是以學分和就業為導向來學習,那么教育最本真的東西就丟失了,也就無法培養人格完善、內心豐富的全面發展的人。
 
——教育專家觀點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么?“為了畢業”“為了找個好工作”“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是不少大學生心底最真實的想法。不少同學在調查中坦言,大學畢業找個好工作才是關鍵,在學校里學得怎么樣根本不重要。
 
這樣的想法正確嗎?“我們的高等教育是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所謂高素質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包括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養。”學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李小明解釋到,“如果我們的大學生以學分為導向,以就業為目的,那么我們的教育便失去了本真,是真正的舍本逐末了。”
 
如何改善當代大學生學習功利化,追求實用主義的現狀?“根源還在于學生的心態”,政治學院院長張小飛說,“大學生不應受社會浮躁之風的影響,而應保持內心的獨立。因為只有不斷完善自身,豐富自己的內心,才有可能成長為一個全面的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校黨委書記孫一平說:“學生的興趣需要保護、引導和開發。如果我們的教育模式、方法不能與時俱進,那么就有可能抹殺學生求知的天性與本能。”
 
(作者單位:西南石油大學)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