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相關教師坦陳,此舉并非是“卡”學生,而是為了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因為在三年學制下,國內高校博士生真正用于做研究的時間通常只有一年多,時間實在太短,現實情況也是不少高校能在三年內完成博士學業的學生不到半數;同時,學制延長后博士生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他們可以名正言順地在第四年獲得科研津貼和補助學金。
三年內能拿到學位者不多
華東師大校長助理、研究生院院長李志斌教授告訴記者,從2012級博士生開始,該校在全校范圍實施四年學制,“據我所知,不少985高校都已陸續實施或準備實施這一做法。在上海,華東師大也并非最早推出此舉的高校。”
之所以將三年學制改為四年,李志斌介紹,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一方面是學校近年來重點發展理科學科的需要。
“如果學生足夠優秀,可以在三年時間內完成博士生的科研和學習任務,向學校提出申請并順利通過,依然可以在三年時間內獲得博士學位。而一些碩博連讀的學科也依然為五年制,并未發生變化。”李志斌介紹,跨校、跨學科讀博的現象很普遍,有些博士生雖然能順利通過博士生考試,但相關學科基礎知識并不夠扎實,讓不同背景的博士生均在統一的三年時間內完成學位,并不現實。相比之下,碩博連讀的學生通常只在本專業內的優秀學生當中選拔,他們專業基礎相對扎實,因此不必延長他們的學制。
延長學制也是現實需求,李志斌介紹,近年來華東師大能在三年時間內完成博士學業,順利獲得學位的只有30%左右。根據教育部的統一規定,通常博士生的學籍可以保持六年時間。
據調查,早在2004年時,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能在3年內畢業的僅為10%,約70%延期至3年半,20%延期至4年。同濟大學近年來也只有三成左右的學生能在三年內完成博士學業。
培養年限已取消統一規定
當下,國內高校大部分實施3年為基準的博士生學制,不過教育部近年來已有調整學制的計劃。2000年,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培養工作的幾點意見》,要求“實行彈性學制”,“博士生學習年限一般為3-4年,具體由培養單位自行確定。”2002年,科技部、教育部印發《關于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科技創新作用的若干意見》,要“改革高校研究生培養制度。逐步推行與國際接軌的研究生培養制度,取消對研究生培養年限的統一規定,實行彈性學制”。
復旦大學研招辦主任吳宏翔教授介紹,復旦從2012級開始,對中文、歷史等部分專業的博士生已經實施了四年學制。此前,早在2007年,復旦大學就已公布研究生培養新方案,宣布將改革博士生學制,將博士生三年為主的彈性學制調整為博士生四年為主的彈性學制。
當時復旦研工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增加博士生一年的學習年限,可以讓其有更充足的時間做有質量的研究,以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質量,提高科研水平,杜絕以往混學位的情況。不過該負責人同樣表示,這是一個逐步推行的過程,各個學科專業也會有所不同,不搞一刀切。
記者從上海交大了解到,雖然該校在博士生招生簡章上的表述為“學制三年”,但在現實操作當中,多個院系實施博士生四年學制已很普遍,此舉可以更多保證學生的利益,博士生在第四年學習時同樣可以獲得科研津貼、補助學金。
同濟大學雖然今年博士生招生簡章上的相關表述仍為“學制三年,修讀年限最長為六年”,但同濟研招辦主任陳宇光教授介紹,該校同樣要面對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的問題。他認為,高校應該在培養環節上下功夫,讓學生在三年或四年時間內拿到的博士學位更具含金量。據悉,由于國家目前尚未實行交費攻讀研究生政策,基本學習年限延長一年后,博士生享受普通獎學金、醫療、住房等有關補貼也相應延長一年,博士生培養成本將增加1/3。
歐美博士生做研究時間長
多所高校教師認為,當前我國博士生學制已難以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一方面,現行的學制難以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在三年學制下,課程學習一般要一年,加上學位論文評審、答辯以及求職所占用的時間,博士生真正用于做研究的時間通常只有一年多;另一方面,現行的學制不適應博士培養質量的需要,近年來評出的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許多都是作者在延期畢業后才完成的,多數作者的在讀年限在四年以上。
華東師大中文系主任譚帆教授拿人文學科舉例:學生在博士生階段通常必須完成并發表兩篇SSCI論文和一篇普通期刊論文,這在三年時間內完成顯然比較艱巨。
“不少歐美高校實施博士生‘注冊入學制’,并沒有對學習年限做出要求,因此學習三四年以上才拿到博士學位的情況很常見。”華東師大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唐玉光說。
記者查詢資料獲悉,法國取得博士學位平均為三年,德國取得博士學位一般需要4~5年,美國博士需要的時間在4~5年以上,而上述年限均為撰寫博士論文的時間,這比起我國博士生用于做研究的實際時間只有一年多,均要長了不少。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