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引才活動 > 中科大創辦科技英才班:求解錢學森之問

關注微信

中科大創辦科技英才班:求解錢學森之問

時間:2014-04-18來1源:人民日報 作者:91boshi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錢學森之問”讓教育界反思,也給他曾長期工作過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提出了新的課題。
 
為探索拔尖人才培養新模式、造就我國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創新領軍人才,中國科大2008年向中國科學院提出“創辦科技英才班”的設想,得到中科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自2009年3月以來,中國科大與中科院有關研究院所先后聯合創辦了11個科技英才班,重點培養有潛力的優秀本科人才。
 
如今5年過去,科技英才班辦得如何?
 
學生表現:近95%的畢業生赴國內外一流名校和研究機構深造
 
中國科大黨委副書記兼教務處處長蔣一介紹,該校的科技英才班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命、力學等7個基礎科學類英才班,和計算機與信息、材料等4個高技術英才班,分別以曾在中國科大任教的華羅庚、嚴濟慈、錢學森等著名科學家冠名。其中,華羅庚數學科技英才班等5個基礎學科英才班入選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
 
截至目前,這些英才班共招收學生1556人。已畢業的485人中,459人畢業當年繼續深造,讀研率為94.6%(全校平均為72%);其中,出國讀研196人,包括麻省理工、耶魯大學、加州理工大學、斯坦福大學、巴黎高師等國際一流名校;保送到國內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讀研的263人;華羅庚班等5個基礎學科英才班繼續深造率高達98.4%;嚴濟慈英才班2009級46名同學則全部繼續深造,其中39人赴斯坦福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讀研。
 
經過嚴格系統的科學訓練,英才班的一些同學已在科學研究中嶄露頭角。比如,盧嘉錫英才班2010級學生近一年來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第二作者5篇。
 
英才班的學生“動手”能力也很強。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是一項國際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頂級大學生科技賽事,每年都吸引全世界眾多頂尖大學生參加,競爭異常激烈。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舉辦的2012年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總決賽中,由嚴濟慈科技英才班2009級學生康愷任隊長、陳鍇灃任副隊長的中國科大代表隊,獲得本次比賽軟件組的最高獎項——最佳軟件項目獎。
 
主管副校長陳初升對科技英才班學生的表現感到欣慰:“英才班畢業生讀研率遠高于全校平均值,顯示出投身科研的志向,培養質量也遠高于全校平均水平,初步達到了創辦科技英才班的目的。”
 
模式探索:科教結合、理實結合、所系結合
 
前不久,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德國《先進材料》發表了嚴濟慈英才班2009級本科生戚驥為第一作者的論文,該項研究在石墨烯的光電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目前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研究生的戚驥,大二下學期就到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曾長凎教授的實驗室,給高年級的研究生做實驗助手。在對實驗室各個研究方向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后,他對石墨烯光電效應研究提出了新的想法,并得到曾老師的鼓勵和支持。于是,他自己搭建實驗儀器,開始了獨立研究,并在大四撰寫論文。
 
“本科階段就進入前沿實驗室,從做實驗到撰寫論文發表,接受了完整的科研訓練——我感到本科四年最大的收獲就在于此。”戚驥說。
 
戚驥的不俗表現,正是科技英才班“三結合、兩段式、長周期、國際化、個性化”的培養模式結出的碩果。
 
在中國科大校長侯建國看來,這種培養模式的核心是“三結合”:“科教結合”,給學生接觸科學研究前沿的機會;“理實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提升學生的原始創新能力;“所系結合”(院系與研究所結合),優化學生全過程的成長條件。
 
與“三結合”相適應,英才班學生四年接受的是“兩段式”培養:第一階段為基礎教育,在中國科大校內進行,打下堅實的數理基礎;第二階段是專業教育,由中國科大和中科院相關研究院所聯合完成。例如,華羅庚班的學生前三年在中國科大學習;其間,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選派院士、研究員承擔部分高年級課程、開設專題報告和暑假短期課程,或安排學生暑假到研究院參加專題討論班和科研活動。第四學年學生到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學習,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學生除了可以選修專為華羅庚班開設的課程外,主要是在科學家的指導下,參加研討班,接受科研訓練,完成畢業論文。
 
“‘三結合’不僅充分利用了中科院的優質科研資源,也讓有志于科研的本科生適時接受到正規的科學訓練,點燃了他們的創新夢想。”侯建國認為。
 
教學改革:借鑒國際一流大學經驗,優化課程體系
 
科學無國界,教育應互鑒。中國科大各英才班以課程建設為核心,調研借鑒歐美一流名校的經驗,結合該校“注重基礎、強化交叉、突出前沿”的培養特色,推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構建新的適合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課程體系。
 
盧嘉錫化學科技英才班的課程體系令人眼睛一亮:學院組織中科院和校內20多位專家教授,全面研究劍橋大學的化學基礎課程,結合中國科大的特點,采用切塊、重組的方法,將這些知識點重新分類,形成模塊,明確了各模塊的教學內容、學時、教學周及任課教師,由此組成新的基礎化學教學體系。新體系在保持該校“基礎寬厚”特色的基礎上,課程學時數一般壓縮20至40個學時。課程模塊化后,挑選對相關教學內容有深入研究的科研型教師授課,他們根據自己積累的科研實踐背景進行取舍,把最核心的內容重點傳授給學生。
 
“嚴濟慈班課程體系沒有大的變動,但對教學模式進行了大膽改革。”物理學院副院長王冠中介紹,與普通班相比,嚴濟慈英才班課程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廣度,但內容不求面面俱到。
 
在強調基礎的同時,教師更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研究性學習。為此,他們探索出三種教學模式:一是大小班結合模式,即嚴濟慈班學生與其它班一起大班上課,另外為嚴濟慈班配備專門教師,負責課程專題討論和研究性學習;二是小班雙教師模式,配備兩名教師,小班講授、討論和研究性學習;三是小班單教師加主輔導模式,小班講授,重點輔導。
 
“這三種教學模式可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實現教育的個性化。”王冠中說。
 
獨特做法:讓每個本科生有機會到國外一流大學研修
 
前不久,嚴濟慈英才班2010級本科生楊鎮斌與密歇根大學的兩位教授合作,在國際著名高能物理期刊《高能物理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今年8月將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他,目前正在與這兩位教授合作另一篇論文。他坦陳:科研上的收獲,直接得益于去年暑期到密歇根大學進行的兩個月的交流。
 
在本科期間到國外一流大學短期研修,是中國科大英才班學生的重要“福利”。
 
“學生到國外大學研修的費用,主要由學校承擔。”嚴濟慈班項目助理曾長凎教授自豪地說,學生每人都有機會出國交流,去年暑期該班34名學生到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名校研修。“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還有助于提高其外語水平,為將來的深造打下基礎。從去年第一屆嚴濟慈班畢業生的去向來看,國外研修的做法事半功倍。”
 
此外,各英才班還利用夏季小學期,引入國內外優質教學資源,開設前沿課程。貝時璋英才班暑期課程《生命科學大講堂》每年聘請5到6名某一個領域的國際專家來校授課,他們為學生帶來了最新的研究進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科研興趣。
 
“從整體來看,科技英才班5年的探索實踐還是令人滿意的。”侯建國校長說,“今后我們會不斷完善拔尖人才的培養模式,為我國科技拔尖人才培養提供有益的借鑒。”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