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創業的時候,中國沒有電腦一樣,而國外科技卻迅速發展,我的內心也是憤憤不平。所以,我堅決要做中國自己品牌的電腦,也就有了今天的聯想。
你們能完成理想嗎?完全有可能!80后、90后難道沒有這樣的人嗎?要是你們還有抱負,想要一番作為,那就聽我這個70歲的老頭說一些心里話:
這是真實的經歷。在八十年代,中國完全用外國的電腦,當時國家辦了一個大的電腦企業,做的東西完全跟外國沒法比。后來外國電腦公司進入中國,中國就成了他們的戰場,聯想當時跟他們比就是小帆船和萬噸巨輪之差。這個噸量就是這樣可怕,但是,最后我們贏了。
贏的原因是我們有正確的戰略,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怎么去研究,步調協調一致發展,集中力量去解決一個問題,最后的結果是中國人可以花更少的錢去買自己的電腦。以前沒有486的時候,外國有486,中國用的是386,而且價格是486的價格。持續了十幾年時間,中國才有了平等的價格,就是靠著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們最終成為了世界第一。
在這個過程中,齊心合力的年輕人不但提高了自己,生活上也有了巨大的改變。聯想上市后,他們都有了股份,這是他們想要的生活。通過努力,他們的理想實現了。
大家都知道,戴爾[微博]曾經是業界非常厲害的大企業。八九十年代的PC界老大是康帕德,但戴爾發明了全新的業務模式,從美國到歐洲市場,成功的拿下了康帕德。緊接著,2000年戴爾進入中國,當時聯想也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持續兩年的正面交鋒后,聯想開始認真研究戴爾的業務模式,聯想的發動機開始轉速,研究出新的模式,幾個業務部門協作,堅決的拿出一套方案,帶著一股狠勁兒,終于擊敗了戴爾。滑鐵盧后的戴爾,在中國市場一蹶不振。
的確,聯想人是樂于看見這一幕的,也很自豪,為中國企業戰勝美國大企業而自豪。當然,你可以沒有自豪感,但其他人的自豪也無礙于事。我們的員工有愿意在一起工作的,為成果自豪的,也有不自豪的人,這些人也挺好,大家相互堅守各自領域,一切平等,誰也別說誰。
我經常提到聯想的發動機文化。發動機本身是要經過訓練,要知道如何帶動一批人。用什么樣的魅力去帶動,發動機要學會自我健全班底的意識。核心的人在一起,要學會制定戰略。聯想發動機文化是由小到達逐步發展起來的,這種文化會深入員工內心。但有一些人也會離開聯想,覺得自己有能力了。為什么?是他們覺得聯想的舞臺不夠大,也許領導不夠賞識,認為你沒這么大的能耐。而他們覺得自己已經強大了,可以出去了。
從聯想出去的人,創業結果成功的比比皆是。我覺得挺好,真心的為他們高興,而且他們出去以后,我沒有聽到誰埋怨過聯想。可能會有,但是我沒聽到,只能說少,或者說非常少。
因為他們在聯想學到了知識,走的時候高高興興走,沒有誰刁難誰,這就是聯想的好氛圍。所以,我也覺得為中國培養了一些人才而自豪。
但是,在聯想,如果大家都不守紀律,隨便亂來,沒有團隊意識,我想,也就沒有今天的聯想。所以,要感謝每一位為之付出努力的聯想員工。
在聯想開會遲到是要罰站的,這個傳統從九十年代直到今天。但是,聯想的員工從來不抱怨這種模式。
我想,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人是過日子的人,一種人是奔日子的人。過日子的人謀求平常生活的幸福;奔日子的人不斷修正人生目標,完成了一個階段的目標后,會追求更高的目標,永不滿足,永不停止。
過日子的人適合平凡的生活,奔日子的人適合創業。過日子的選擇是正常合理的,奔日子的人是社會變革的推動力,都值得理解、尊重。
年輕人創業要有理想,但不要理想化。很多人會有好的追求,但邊界條件不符合的時候,是很困難的。比如,聯想在沙漠里要想改造,種植葡萄或者其他東西,希望政府給予支持,如果投資或支持不夠,跟政府要條件,可能就很難走下去了。
還有一些人,因為政策的不公,懷著憤世嫉俗的心情,不是去創業而是去和體制斗爭,結果企業都沒了。這些都是你想追求的事情,邊界條件不合理,就出問題。
也許你認為不好的,本來是合理的,反倒和你心里想的不一樣,到底是向目標前進,還是相對妥協?我認為,這要分階段去做,當你的能力不夠改變環境時,強行去改變,最后,只能是創業失敗。
什么樣的人適合創業?我認為,首先要有韌性,能熬。二是有責任心,有擔當。三是發現死扣;四是學習的能力。五是領導力,要有孤膽。(本文根據新浪財經主持人陳郊在博鰲對柳傳志專訪改寫而成。)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