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兩院院士齊聚北京會議中心,聽取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重要講話。近兩個小時的報告曾兩次引發全場院士熱烈鼓掌。其中一次,劉延東在談到科研經費的問題時說,項目在研期間,年度剩余資金可以結轉下一年度繼續使用,掌聲隨即響起。
“為什么大家都鼓掌?就是因為科研人員在科研經費的問題上吃盡了苦頭。”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會后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現在釋放了改革的信號,大家非常高興。”
鐘南山說,過去科研經費下達得很晚,不到半年就要上報“是怎么用的”,多余的就要上繳,而且第二年再撥經費需要參照前一年的使用情況。“這給科研帶來了很多困難。”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這個問題已經給廣大科研人員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直言:“科研不能按照生產來管理。”
他表示,科研過程往往是未知的,科研過程中遇到困難、問題在所難免,不能夠一步一步完全按照計劃來實現。“走一走,要調整。”而且,不能說科研一定就能成功,因此科研經費不能像生產那樣一成不變,要求到時候一定要完成。
“科研經費管理已經成為制約我們國家科學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郭東明說。
目前,科研經費管理有很多條條框框。郭東明告訴記者,現在學校里許多科研人員都反映,要作研究,首先要花相當多的時間弄明白科研經費到底應該怎么用。大家都擔心,如果花不完,就要被收回,那就沒法作研究了。“這是人力資源的一種極大浪費。”
此外,科研經費使用中“重物輕人”的現狀也是院士們特別擔憂的。
“對科研人員的支持不單是無形的,還要有形的。”鐘南山說,“科研經費只能用在儀器設備上,不能用于科研人員的勞務費、出差開支等。這肯定不合理。”
在郭東明看來,真正的科研在于作好研究,而不是在于有多好的設備。“過去大量經費都是買硬件,忽視了軟投入,而人力資源恰恰是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他建議科研經費中應該增加人力使用成本。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浚感慨,現在科研人員的“人頭費”太少。“像我,一級教授,除去崗位津貼等,每個月就五千多塊錢。那些四五級教授就更少得可憐了。”
年輕的科研人員都沒有了積極性,怎么辦?王浚的回答很無奈:“其實目前,就縱向課題而言,我已經排得很滿了,完全可以不用做橫向課題,但我還是去積極爭取橫向經費,并且鼓勵年輕人參與一些橫向課題,為的就是在橫向經費里多給年輕人一些補貼。”
“縱向經費限制特別嚴,作為課題組長沒有什么權力,這甚至都影響了科研的順利進行。”王浚說。
王浚專攻人機與環境工程,經常要給航天部門做地面試驗設備,這就涉及土建、施工等。“有的時候工程很急,需要在當地請一些臨時工幫忙,不給錢,就沒人給你干。任務十萬火急,可是我這個課題組長卻沒法從科研經費中拿出一些錢給工人發工資。”
王浚建議,科研經費中需要有一些課題組長能夠靈活掌握的部分,特別對于一些工程性的課題。“切忌一管就死,一放就亂。”
鐘南山對此表示認同。他說:“科研經費給了你,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科研成果怎么樣,而不是經費用得合理不合理。不要管經費怎么用,按照計劃能夠給出一個滿意的答卷,這是最重要的。”
“一定要按照科學研究的發展需要和客觀規律進行科研經費管理。”郭東明強調。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