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目前最切合實際、最符合客觀規律,也是最契合我們管理需求和科研人員需要的一個文件。”談及《關于改進和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清華大學科研院科研項目部常務副主任朱付元連用“三個最”評價。
翻閱《意見》不難發現,“信息公開”貫穿其中。無論是“強化統籌協調”舉措中,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時間表的敲定,還是“規范項目立項程序和要求”中明示審批流程、提高公開透明度的表述,抑或是“加強制度建設構建長效機制”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再落重筆,用朱付元的話來說,“信息公開讓管理更透明、流程更規范”。
“信息公開制度建設現在做得更多的是公示,申報項目指南或項目立項后,單位內部和評審專家名單都要進行公示。”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淑英看來,專家公示是公開公平的體現,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可能在項目公示專家后,會出現若干熟悉專家的項目申報者叮囑關照的現象。“這需要不斷完善配套的公平公正機制,如專家評審意見實名制等。”
“你和專家公開溝通沒有問題,但評審專家要基于客觀的、科學的依據去評判,而不是基于個人好惡。”朱付元說,今后評審更多的應是講依據、講道理,而不是講人情、拉關系。
《意見》規定,項目主管部門要規范立項要求,明示審批流程,提高公開透明度;全面實行網絡和視頻評審,減少會議答辯評審。
北京牛牛基因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牛剛卻有些疑惑:采用視頻評審就是為了保密專家身份,真正做到公正評審,這與公布專家信息是否矛盾?
宋淑英則認為,視頻評審非常好,既節省了管理部門評審過程中的管理成本,也極大削減了科研人員申報項目的人力和時間成本。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解釋說,保密專家身份只是視頻評審的作用之一,如今被賦予更多內涵,將實現立項過程的“可申訴、可查詢、可追溯”。《意見》規定,參加視頻或會議評審的專家,要強化專家自律,接受同行質詢和社會監督;對于通訊評審的專家,評審前專家名單嚴格保密,確保評審公平性。
值得關注的是,《意見》在“改革的基本原則”中強調:堅持公正公開,強化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信息公開,接受科研人員和社會監管。約束力從何而來?顯然,來自與之相關的制度建設,讓信息公開制度形成長效機制,形成內外部監管合力。
“管理部門和項目承擔單位都要按規定開展信息公開,接受監督,調動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讓資金在陽光下運行。”《意見》要求,除涉密和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規定將科研項目的立項信息、資金安排情況、項目和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驗收結果等向社會公開,接受科技界和全社會的監督。項目承擔單位應當制定內部公開辦法,將立項情況、主要研究人員、資金使用情況、大型儀器設備購置以及項目研究成果等情況進行內部公開,接受內部監督。
從全局規劃到細節規定,彰顯了《意見》對信息公開、陽光管理的分外關注。
對此,長期在科研管理部門做項目和經費管理工作的朱付元深有感觸。“對于項目承擔單位來講,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內部治理和控制制度,而且內部控制制度至少在單位層面應該是公開的,除非涉密。原則上如果不涉密,只要是花納稅人的錢,就應該公開。”
“在《意見》的宣講過程中,要讓項目承擔單位深刻認識到內部管理的透明化和流程規范化的重要意義。”朱付元坦言,為社會詬病的科研項目的經費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使用、管理等方面不夠透明、不夠公開;從內部管理角度而言,是因為對項目過程管理中的一些事務未形成閉環管理,只管了一頭。“項目承擔單位內部急需完善內部制度,這也是一個很迫切的事情”。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