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高校忙于靠獎學金承諾、錄取優惠政策等粗放的方式“掐尖”搶生源,卻忽視了從根本上“修煉內功”。
高考放榜,高校爭搶優質生源大戰迅速打響。學生剛查到分數,就有國內頂尖高校招生組老師找上門;多所內地和香港地區名校的招生老師廣撒網、“打爆”高分考生的手機;不少名校承諾,只要學生愿意報考,專業、獎學金、出國交流機會等都“好商量”……
從狀元到高分生,近幾年,高校為了在招生環節搶奪到這些優質生源,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其實不算壞事。高校對優質生源的重視,是教育規律使然。在生源競爭中,考生和高校的雙向選擇得到了充分實現;高校在爭奪生源中形成了競爭關系,這也有利于各高校積極改進自我,不斷尋求發展,最終通過激烈博弈激發高校活力,實現高校良性發展。現在的問題在于,不少高校忙于靠獎學金承諾、錄取優惠政策等粗放的方式“掐尖”搶生源,卻忽視了從根本上“修煉內功”,實屬本末倒置。
何為高校的“內功”?當然是教學質量和科研實力,這二者是高校的核心競爭力。遺憾的是,如今的高校卻有點本末倒置。不少高校只是在招生季簡單公布一下本校院士數、各種頭銜學者的數量以及吸引狀元考生的數量,就認為代表了自身的實力,而真正能夠吸引優秀生源的教育資源、教學質量和服務質量,卻很少能夠體現出來。沒有更多有效的競爭手段,各高校只能紛紛動用降錄取分數線、承諾巨額獎學金等粗放方式來拉攏優質生源,甚至還出現過學校向學生家長宣揚不實信息,乃至散布競爭高校不利消息等一些違規現象,而這,無疑加劇了高校之間的惡性競爭。
競爭是個好東西,但競爭,必須競之有道。高校既然有“貨”,有足夠的教學實力去吸引優秀生源,那么就應該“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憑實力說話。有教育學者就表示,在招生手段上,各高校拼的不應該是給了多少錢,搶了多少狀元,而應該比比誰提供的服務最好,誰最能影響學生,給學生最有價值的選擇。比如,有高校就把招生工作做到前面,加強大學與中學的信息溝通,派出學校的知名教授到一些中學做報告,介紹學校學科發展動態,讓高一、高二的學生也能了解大學發展、高校學科優勢;有的高校則重在開掘學生多樣化的興趣,通過院士、名師到高中講學,講科普知識,去影響學生的人生、專業選擇,去幫助他們做出人生的職業規劃,構建人生發展的多樣化價值認知。這些,才是高校“軟實力”的真正體現,才可能真正構成良性競爭,去打動有智識的學生。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必須是,高校自身要有過硬的教學質量,要真正能以學生為中心,并落實到教育教學的每個細微之處。要看到,如今的高校受擴招影響,其部分課程授課的班級規模越來越大,教學效果下降,教師也因工作量過重無暇精心指導學生,影響了教學質量。許多高校教師被大環境所迫,過多關注自身評價,眼睛只盯在論文和職稱上,卻忽視了教學,科研目的也急功近利。這對提升高校教學質量顯然無益。大學理應以培養人才為榮,通過教育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和出路,而不是把人拉來了,卻把目光局限在自身利益這一畝三分地兒。只有當教學質量有了保障,社會聲譽上去了,品牌效應也就提升了,優質生源自然隨之而來,到那時,哪里還需要什么“掐尖”?(李妍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