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引才活動 > 中國高中生想從事科研工作僅占三成 遠低于美韓

關注微信

中國高中生想從事科研工作僅占三成 遠低于美韓

時間:2014-07-17來1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91boshi

徐凡的女兒在中國地質大學讀書,女生選擇地質相關專業在很多人眼里比較另類。

可女兒對徐凡說:“真慶幸我選了自己喜歡的專業,我們宿舍的其他人卻對這個專業一點也不感興趣,她們當初并沒有想清楚為什么學這個。”她的宿舍有十個人,學的都是同一專業。作為教育類雜志《父母必讀》主編的徐凡看到興趣對女兒的促進作用很欣慰,她說:“我的女兒很幸福。”

青少年對科學、科研的積極性下降已經成為社會上不容忽視的問題。近期,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召開了主題為“呵護少年兒童的科學夢”的專家座談會,并圍繞相關課題組2013年10月到12月進行的兩組調查:《中小學生科學興趣調查狀況的五個主要發現》、《中美日韓四國高中生科學意識比較研究報告》展開討論。

對比兩份報告,一項研究結論成為眾多專家爭論的焦點:調查樣本中,我國中小學生對科學感興趣的人數占總體的89%,到了高中,這個百分比下降至82%,但仍遠超美日韓三國學生的該項比例。但是,我國學生的興趣似乎與專業和職業的選擇關聯度不高,調查顯示:我國高中生將來想從事科學相關工作的僅占總體的32.3%,遠低于美韓。

“科學對于我國兒童意味著什么?”北京大學教授康健這樣問。

我們無法通過運算獲得從“愛科學”的82%到“從事科學”的32.3%之間到底少了什么,不過從一些其他的研究中也許能找出部分答案。

不久前,一項對我國30多年來的高考狀元所選專業的研究可以看出,這些基礎教育階段學業上的佼佼者,在對自己將來的職業進行規劃時所依據的也許并不完全是興趣,而是更功利的薪酬、社會地位等。

調查顯示,對1977~2013年能獲得資料的狀元進行分析發現,他們中就讀經濟學專業的第一名人數最多,有288人,居榜首;工商管理專業有283人,屈居第二。

科學讓我國青少年僅“心動”而不“行動”,這表明我國青少年“存在很嚴重的認識和選擇脫節問題”。康健說。

愛科學的前提是懂科學

孩子是好奇心最強的,而科學、科學探索正與孩子的好奇心相契合,那么一批又一批的充滿著好奇心的孩子進入學校中,是什么將他們這種由好奇而產生的探索欲望漸漸磨平了呢?

有專家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混淆了“科學夢”和“科學家夢”兩個概念。

科學家張開遜認為,科學夢的本質是讓青少年開始思考今天社會最重要的時代精神、最重要的智慧以及最重要的知識結構,而是否成為科學家則取決于很多偶然因素。“一個人即使不做科學家,甚至他的職業和科學相去甚遠,但如果他們具備科學素養,他們的事業會做得更好,因為他們具備現代人的真正特征。”張開遜說。

正因為,“科學夢”和“科學家夢”的混淆,似乎只有科學家才能愛科學,這讓科學離學生越來越遠,不少孩子覺得科學很清高、很遙遠、很偉大。

“這對青少年來說是不利的。”康健說,“我們的科學太嚇人,骷髏化,把多數孩子嚇得都沒有科學夢了。”

“如果混淆概念,會引起很多誤解和失落,甚至會讓孩子感到自卑。”張開遜說。

這種觀念會直接映射到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和知識結構上。

張開遜說,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小學的課程結構主要是語文和數學,語文培養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數學培養理性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但二者都不是知識世界的本體”。基礎教育階段僅有語文、數學作為支柱,孩子們也許能說會道、能寫會算,但是他們掌握的也僅僅是工具性的知識。這對人才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

事實上,很多歐美國家早已對基礎教育課程結構做出調整,并在青少年科教領域占得先機。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顏實由此談到了美國二戰后的做法。

“他們在上世紀50年代有一個口號‘冷戰的勝利取決于科學教育的課堂’。”顏實介紹,經過嚴密論證,到80年代,美國國會經過討論通過了《國家防御教育法》。專門出臺的法案保證了美國青少年科學教育的全面提升。

張開遜也認為,至少應該在當前,把小學的科學課作為與語文、數學并列的三大支柱。“以此為支撐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有可能具備科學夢,才能在未來的世界競爭中處于強有力的位置,否則連科學都不懂,怎么可能有科學夢。”

急功近利的路數不對

現在還存在這樣一個誤區:為了激發孩子愛科學而不惜利用各種利誘的手段,歐美國家也不例外。

張開遜講了一個美國物理學家伽馬的故事,在一次跟青少年交流時,伽馬非常神秘地對孩子們說:“你們喜歡科學嗎?科學是上帝發明的最有趣的游戲,而且還有報酬。”

“這種說法雖然很幽默,但如果僅僅這樣理解科學就很容易走偏。”張開遜說,“可以引起孩子們的沖動,但是當他們走進科學時,第一發現的是困難,第二發現的還是困難,第三是困難之外的冷眼和自己的失敗。”

教育上的急功近利更多的表現在對頂尖成績的渴求上,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多數人的興趣、愛好及學習機會。

近些年康健一直在反思,他覺得精英教育在一些領域顯然行不通。“科學院搞了‘登頂計劃’,召集了一小撮人干某些事,這不是說他們工作沒有成績,做得不好,而是路數不對。”他認為,科學的東西都是非常偶然的,雖然不乏集中一批人便可“登頂”的計劃,比如說“造導彈”,但是更多的科學是“分散的,各自為政的,有創意的”。

不少專家認為,科學教育中的功利思想,也許短時間內有成效,但是它真正傷害的是基礎性的東西。

一次,北京師師大學吳巖教授問自己的研究生對哪個課題感興趣,結果學生答不感興趣,換了一個后,這個學生的回答仍然是“不感興趣”。“現在的學生別說對科學不感興趣,他對生活都不感興趣!”吳巖說,后來又問這個學生“你喜歡吃什么?”這個學生的回答仍然是“沒什么喜歡的”。

吳巖教授說,我國的教育“從動態看是剝奪了學生的興趣”。

中國科普研究所科學素質研究室主任何薇的女兒上高中時,她的校長正是康健。何薇記得一次家長會上,校長康健說:“我們學校不去跟任何學校PK高考入學率,我們一定不能突破三個底線:一是孩子的身心健康,二是教育不能泯滅孩子的興趣天性,三是不能有損孩子的個性與人格。”

養育也需講究科學

徐凡指出,在青少年的科學素養的培養上,重要的不僅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不容忽視。

“養育也是講科學的,它本身就是一個很科學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正向的指導,從而避免在養育過程中走彎路。”徐凡認為家長在培養孩子時要銘記初衷,她以自己工作中的經歷類比:“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和我的團隊,對于所從事和即將從事的工作是不是真的喜歡?因為,隨大溜做事會讓人越做越累,最后失去了自己的初衷。”

“我們其實是希望孩子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是有自主動力的、感興趣的、能對世界產生好奇心的人。”但是徐凡發現,當今中國社會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過程中“總在做扼殺孩子好奇心的事”。

徐凡由此設問:孩子最初的動力是怎么失去的?“其實是在我們第一次喂孩子的時候!”她說。

她覺得,孩子其實有自知餓與不餓的能力,但家長總是會不自覺地擔心他什么時候會餓,從而按點去喂養孩子,這就直接導致孩子感受不到饑餓,原本應該承擔饑餓感的責任也喪失了。“到教育上也一樣,很多孩子在進了大學以后就不知道自己該干嘛了。”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