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引才活動 > 怎樣的科研環境能讓年輕人“冒尖”?

關注微信

怎樣的科研環境能讓年輕人“冒尖”?

時間:2014-08-01來1源:人民日報 作者:91boshi

人才網

田中群院士(中)與學生在實驗室討論。
  廈門大學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指出:未來總是屬于年青人的。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

今年恰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周年。作為改革的產物,20年來,“杰青基金”為許多優秀的青年科技人才雪中送炭、及時提供經費支持,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科技骨干,在科技界廣受贊譽。

中外科技發展史表明,青年科學家是最有創新動力和創新活力的群體,許多重大科技突破都是在青年時期完成的。但讓人嗟嘆的是,由于年紀輕、資歷淺、名氣小等原因,目前我國的青年科學家大多還面對著申請項目難、科研經費少、創新環境差等問題,這種現象嚴重制約了國家科技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如何創造條件讓更多青年科學家充分施展才華、貢獻力量?我們從今天開始推出“青年科學家如何‘冒尖’”系列報道,從不同角度進行深入探討。

  “我們有一支非常重要的青年留學生力量在國外,F在,他們在國外應該剛好讀完學位,正面臨著是留是去的抉擇。在目前情況下,如果把這批人吸引回國,非常重要。能否設立一個‘總理基金’,每年拿出5000萬元吸引青年留學人員回國。當然了,也不一定都是回國人員,國內優秀的也可以。”


  20年前,中國科協副主席陳章良才33歲,作為年輕科學家的代表,在當年《政府工作報告》座談會上說出了上述那番心聲。

  同年3月14日,“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成立,這是我國國家層面上第一個面向45歲以下優秀青年科學工作者的專項基金。

  從最初的49人到如今每年資助200人左右,每項資助強度從60萬元到200萬元,20年間,這一基金已經資助了3004位“杰出青年”。什么樣的青年科研人員能夠入選?入選后他們的科研生涯發生了什么變化?怎樣的科研環境能讓年輕人“冒尖”?最近,記者走進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試圖從這里走出的23位“杰青”身上尋找答案。

  1.經費投給“人”,是信任,更是無形的壓力

  “選對人,然后給予他盡量大的科研自由。”這樣的基金資助方式讓廈大化學化工學院的杰青基金獲得者們感覺受益匪淺。

  中科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田中群是一位老“杰青”,1996年他獲得了杰青基金資助的80萬元,“當時資助人才的項目不多,這樣的資助強度也少有,對我的科研有決定性影響。”

  田中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表面增強拉曼光譜,這是一種用于分子結構研究、具有檢測單分子靈敏度的散射光譜技術,但是當時僅限于金、銀、銅的納米材料體系,田中群想探索將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應用擴展到其它金屬的方法。“很多專家都否定我的想法,但出于對我個人的信任,1996年我獲得了杰青資助,也是在那段時間,我的研究取得了突破。”

  年輕一代的“杰青”鄭南峰自稱在申請時完全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兒。2007年,30歲的他回國后面對國內強有力的科研隊伍,有些惶恐:“當時就想著多發些論文,但有時候也很困惑,到底應該把自己的科學研究范圍做得更廣還是更集中?”

  成為“杰青”后,鄭南峰越來越從容,“有了支持,我就有了去挑戰難題和未知的底氣,不再浮躁地想著發文章,而是仔細思考我要解決的科學問題到底是什么。”獲得資助以后,鄭南峰在鉑納米復合催化劑的制備、表征及催化反應的過程機理方面取得了最新研究成果,論文今年發表在《科學》雜志上,提升了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的影響力。

  對不少科研人員來說,獲得杰青基金資助好像有一種去浮躁的作用。“很簡單,儀器設備有了,溫飽問題解決了,科研帶來的愉悅感和研究成果的影響力就是我們唯一追求的。”鄭南峰解釋。他也把這樣的科研心態傳遞給學生。他的學生陳光需每天第一個到實驗室,很晚才離開,3年間沒考慮簡單地發表自己的初步結果,一直不急不躁潛心研究,最終研究生階段就在《科學》雜志發表了自己的成果。

  “杰青選拔選的是‘人’,評委在答辯時考察的,更多是過去的科研經歷,那代表了你這個人的含金量,至于未來的研究方向,就放開手讓年輕人自己去尋找,去努力證明:選我沒錯。當然,信任之外更是一種無形的壓力。”2011年的杰青獲得者王泉明說,這是大家對杰青基金的普遍感受。

  2.一位“杰青”帶動的是一個創新群體

  對2007年的杰青基金獲得者謝兆雄來說,杰青的評選過程就像一場大考,是對自己學術思想的全面總結;貒踔x兆雄研究的方向是表面化學,這是一個寬泛的大領域;貒笏谏暾埥芮嗟倪^程中慢慢明晰細化自己的學術思想。

  “將我原本的研究方向和我回國后所在創新團隊的特色結合起來,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學術交叉。”在這個交叉領域,如今謝兆雄在某些方面都做到了國際領先。通過杰青這場考試,他堅定了學術方向,打響了自己的“品牌”。

  杰青評選的過程對于化學化工學院的杰青基金申請者比較漫長,因為在正式答辯之前,學院會組織四五次“預答辯”。“預答辯中,‘杰青’前輩會幫助后輩挖掘研究方向,提煉關鍵科學問題,這對年輕人的發展比拿到資助還重要。”

  一位“杰青”的輻射能量遠不止這些。中國科學院院士、老“杰青”鄭蘭蓀的團簇化學創新群體在5年間培育了5位“杰青”。創新群體是基金委另一個資助項目。加入這個群體之初,還未成為“杰青”的王泉明就得到了很大的支持。2007年,王泉明想買一個絕氧絕水的手套箱用于試驗,但是缺乏購買經費。鄭蘭蓀了解到這一設備的迫切需求后,馬上撥出自己創新團隊的部分經費支持他。這個17萬元的國產手套箱被整個團隊共享使用至今,完成了很多試驗。

  “鄭老師的團隊經費是按需分配,大需大用,協調共享,好幾個課題組統一使用,這樣經費的使用效益非常高。”王泉明說。

  呂鑫也同樣感受到了前輩們和群體的帶動作用。2000年底剛滿31歲的呂鑫加入了田中群院士的固體表面納米結構創新群體,當時他僅是一名助理研究員。

  “我們這個創新群體有例會制度,日?蒲兄薪洺Ec杰青前輩甚至不同課題組的人一起討論,爭辯思想、碰撞智慧。”這樣的方式讓呂鑫迅速到達了科研思想的爆發期,在35歲時就獲得了杰青資助。

  “這也說明平臺的引導對年輕人來說極其關鍵。”田中群說,這個平臺中,老前輩幫扶年輕人,年輕人又通過自己的努力回饋,因此這個人才平臺得以越壘越高。

  “敢為先,重細節,合為貴”,這9個字高度濃縮了化學化工學院的科研文化。“鼓勵青年科研工作者挑戰未知,攻克科學發展瓶頸難題,又能沉下心來打牢基礎,關注從理論到實驗的每一個細節問題,并且融入團隊間、學科間甚至國際間的合作。”田中群希望這9字內涵能夠代代傳承。

  3.讓“杰青”這一學術品牌保持扎實和低調

  得到基金資助的“杰青”們也開始思索:如果更早得到這一資助,對科學研究的促進會不會更明顯?

  “杰青”的年齡上限是45歲,鄭南峰是其中非常年輕的一員。在鄭南峰進行杰青答辯時,一些評審專家也考慮,是不是應該將機會讓給更加接近年齡上限的科研工作者,畢竟當時年僅32歲的鄭南峰以后還有大把的入選機會。但由于自身出色表現,鄭南峰最終還是摘得“杰青”。

  “希望基金資助能夠更加往年輕化傾斜。”田中群認為鄭南峰就是一個好例子,“他是那一屆最年輕的申請者,得到專家的票數是入選者中較少的,但在今年杰青的結題答辯中,他獲得了評委的全票通過,這在杰青結題中是非常不易的。”

  田中群等專家根據評審經驗發現一個比較明顯的現象,相對較年輕的“杰青”經過4年資助,得到的成果和進步會更大,“因此,如果真是特別優秀的年輕人,更應該完全信任他,還可以考慮繼續追加下一期的經費。當然前提是嚴格地控制條件和范圍。”

  “1年下調1歲,慢慢將杰青年齡上限調整到40歲。”田中群建議,但他同時也強調,這比較適應基礎研究的資助需求,如果是更需要科研經驗的工科應用研究,45歲仍處在科研的黃金期。因此,經費資助需要根據人才和學科來定,不能一刀切。

  對于“杰青”這一品牌未來的發展,在田中群看來,要一如既往地扎實和低調,“不能變成一個單位或個人的考核指標和名分,否則就難免摻進功利性的因素。它應該是一種默默的又是實實在在的支持,潤物細無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