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數據翻譯一下:如果說空間運輸是中國空間科技的加分項,那么載人航天活動能力與中國整體空間科技能力位置基本相稱,而空間科學和空間利用則拖了中國的后腿!
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斯普林格2013年出版的專著對中國航天發展的整體評價是:大躍進!作者指出,盡管中國的空間科學研究在趙九章的領導下獲得了大力支持,但中國空間計劃長期以來對“應用”研究的重視遠遠超過“科學”研究,且中國的空間科學研究嚴重依賴于對歐洲、日本、美國公開數據的二次分析。
作者與情報專家的觀點不謀而合:中國的空間科學任務屈指可數(有的子領域甚至完全空白),圍繞中國任務產出的論文數量僅占中國論文總量的5.2%。顯而易見,如果這種“重應用輕科學”的觀念和發展態勢不改變,原始創新更是難以企及。
但這并不是說我們沒有機會。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對圍繞空間科學任務產出的高水平科研論文進行了計量學分析,結果顯示:中國發表的空間科學領域SCI論文數量從2000年排名世界第十二、占世界空間科學論文總數的2%,迅速上升到2011年排名世界第六位、占世界論文總數的10.8%;中國的被引頻次排名也不斷上升,篇均被引頻次為11.03次/篇。
進入新世紀,國際空間大國(地區)在國家空間戰略中均明確提出空間科學規劃,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戰略計劃》和《科學計劃》、歐洲的空間科學發展規劃《宇宙憧憬:2015-2025》、俄羅斯的《2030年前及以遠俄聯邦航天活動領域國家政策原則的基本綱要》、日本的《JAXA 2025愿景》等。這些規劃和計劃聚焦太陽系和宇宙的起源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人類生存環境等基本和重大基礎前沿科學問題,以及在空間特殊或極端條件下物質的運動規律等基礎科學問題,突出對重大科學問題的探索和支撐,目標、方向和具體計劃與時俱進。世界范圍內空間科學蓬勃發展,而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我國在重大貢獻和成就方面還乏善可陳,奮起直追已刻不容緩。
(作者:楊帆 為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副研究員)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