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引才活動 > 光明日報:教學應在職稱評定中占合理比重

關注微信

光明日報:教學應在職稱評定中占合理比重

時間:2014-08-07來1源:光明日報 作者:91boshi

無論道、業、惑的含義如何變化,唯有一點千古不變,教師的最大天職是傳授知識。高校如何完善目前的職稱評定標準,使教學在職稱評定中占有其應有的比重,更顯迫切。

清華大學外文系講師方艷華,教學深受學生歡迎,卻因從教九年來科研成果未達參評職稱標準,面臨被辭退的處境。此事引發社會各方討論,《光明日報》也在7月30日的評論中發出了“高校教師管理應有‘養士’意識”的呼吁。最終,校方將方老師轉教崗為職員,此事雖暫告一段落,但教學在職稱評定中應占有怎樣的比重這一問題并沒有解決。

清華校方的政策依據,是該校1993年開始實行的“非升即走”制度,即講師、副教授級別的老師,在一定時期內如果無法升上高級別,就會被學校辭退。但直到如今,就連清華大學自己也承認,該政策實施中不現實處甚多,難度極大,因此標準屢經改易,執行也有彈性。

這一政策制定的背景,是在國內高校紛紛與國際接軌的潮流下,效法美國1940年實行的“終身教職(Tenure-Track)”制度,又稱“不升即離”制。在這種政策下,老師為了終身教職,必須經歷博士—講師—副教授—教授的職稱評定。

該政策的初衷,在于防止教師不思進取。然而,目前中國教師的職稱評定,重點標準在于論文發表,很多名校尤其重視所謂“國際發表”。而對于教學,僅規定必須完成一定的課時即可。對于職稱評定,教學標準相對模糊,反之論文發表則有嚴格的量化條件。因此,重科研、重論文而輕教學,成為當前高校生態。

目前高校中似乎流行這樣一種論點:“一個老師科研程度好,教學無論如何不會太差。但如果科研程度差,教學肯定不會好。”此語看似有理,實則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科研與教學側重點各有不同,所需要的知識體系有根本性差異。作為教師,天職之一是使學生開拓眼界、拓展知識,教師的授課范圍,通常情況下要遠高于自己的研究方向。然而科研所涉及的范圍與內容相對較為單一,因此有時會出現教師在自己研究領域長篇大論,其余一筆帶過的現象。

教學中所傳授的,并非僅有專業知識,而是包括學習方法、學習路徑,甚至教師自身經驗的綜合講述。教書育人,教師對學生的職責中,也包含人格的塑造與培養。教師的言行舉止,以及通過接觸、觀察學生而調整的教學策略,都是教學技巧中的重要一環。本次事件的當事人方艷華自言:“我不可能有很多精力去做研究,但我是在培養中國最優秀大學生的溝通方式、思維能力,對他們以后走入社會、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其實是更有價值的。”其實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韓愈《師說》中指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無論道、業、惑的含義如何隨時代而變化,唯有一點千古不變,即教師的最大天職,是向他人傳授知識,是使他人明了道理。《師說》一文之所以傳誦千古,其根本就反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道、弦歌不輟的優良品德。為此,高校如何完善目前的職稱評定標準,使教學在職稱評定中占有其應有的比重,更顯迫切。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