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月做一場科普報告、擔任《十萬個為什么》叢書《能源與環境》分冊主編、撰寫近百篇科普文章……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褚君浩被譽為“心系科普的院士”。近日,在上海市科協組織的第六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評選中,他被推選為上海唯一的“第六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十佳提名人選。
“我做過10年中學物理老師,能把復雜的科技知識講得通俗易懂,所以我愿意多做些科普工作。這也是院士應盡的社會責任。”褚君浩說。
“高端科普”催生863課題
“我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信息技術與物質科學深度融合引發的產業革命。信息技術與能源結合,產生分布式能源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結合,產生3D打印;信息技術與自動控制結合,使機器人的應用規模迅速擴大……”最近,在中國科協、市科協等單位舉辦的科普講座上,褚君浩的演講,讓公務員、企業家和技術人員聽得聚精會神,很多人做起了筆記。
褚君浩是半導體物理和器件專家,在窄禁帶半導體物理學領域取得了國際前沿水平的成果,近年來主要研究太陽能光伏電池和自旋電子學。基于這些領域的專業知識,他把自己的科普內容設定為兩方面:“智慧地球”和“低碳地球”。第三次工業革命,就關乎這兩個領域。
交談中,記者聽褚院士多次說到“高端科普”。在他看來,科普是一項多層次、多形式的工作,高端科普的受眾是公務員、科研人員、產業界人士等群體。為公務員做科普很重要,不僅能增加他們的知識儲備,還能影響他們的觀念和思想方式,從而有利于政策制定的科學性。比如,給公務員講一些科學史,能使他們認識到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往往是很艱難的,在政策制定時不可急功近利,對科研失敗要寬容。
高端科普的受眾,也包括科研人員。十幾年前,作為九三學社成員,褚君浩提議創辦了“浦江論壇”,邀請多學科專家彼此介紹自己領域的前沿動態。該論壇持續至今。“我自己也在浦江論壇上嘗到了甜頭。”褚君浩說,在第一屆論壇上,他做了紅外物理報告,另一位科學家做了生命科學報告,結果他們發現紅外物理中的“量子點”可用作生命科學研究的“標識物”,于是聯合申請到了一項863計劃課題。
教書10年練就科普本領
作為院士,褚君浩的工作日程一直排得很滿,但只要有單位邀請做科普報告,他總是來者不拒。“時間擠擠總是有的,比如往返京滬我坐高鐵,不坐飛機,因為高鐵上有5小時左右完整時間,我可以用它修改科普報告的PPT。”
之所以如此熱衷科普,源于他的童年經歷和中學教師生涯。褚君浩的父親是華東師范大學老師。受父親影響,從小他就喜歡看家里訂閱的《科學畫報》、《科學大眾》雜志和科學家傳記。在徐匯中學讀書時,他迷上了物理和天文,如饑似渴地看這方面的課外書。高考時,他填報的專業只有一個——物理。
從上海師范學院畢業后,褚君浩在中學做了10年物理老師。 下轉◆5版 (上接第1版)這讓他掌握了把復雜難懂的科技原理講得深入淺出的本領。授課之余,他還喜歡寫科普文章,作品曾在《解放日報》、《文匯報》上發表。
1978年,褚君浩考入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讀研,師從湯定元院士研究半導體紅外物理。然而,他并沒有忘記科普事業。就在1978年,他加入了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近年來,作為協會理事長,他和協會成員們共撰寫科普文章3.7萬余篇,出版科普讀物1100多種,組織科普演講等活動5400多場次……
呼吁傳播中國科學家故事
對公務員和產業界人士,褚君浩常講科技大勢;而對于青少年,他喜歡講一些小故事。如今,很多孩子不再把“長大當科學家”作為夢想,怎么才能激起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呢?褚君浩覺得要用科學家的故事感染孩子,讓他們意識到科學探索是幸福的。
“1983年,我在中文雜志《紅外研究》上發表了一篇關于紅外探測器材料的文章。幾個月后,情報室的老師把我叫過去,說這篇文章的英文版刊登在美國國防部的AD報告上,問我怎么回事?把我嚇了一跳……”在為中學生做科普報告時,褚君浩常常會講這次親身經歷。這個故事以驚恐開始,以喜劇結束。原來,美國科研人員看到論文后,覺得很重要,于是把它翻譯成英文,發表在國防部科技報告上。排除“里通外國”的嫌疑后,褚君浩感到挺自豪的——沒想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居然得到了美國科學家的重視。
“同學們,科學研究能帶給我們莫大的成就感,這是金錢無法買來的。”他也告訴學生,自豪感的背后是持之以恒的努力。他研究的每件材料樣品只有一分錢硬幣大小,這些樣品裝在袋子里。幾年下來,他用完的樣品袋有幾百個,塞滿了實驗桌的抽屜。
“科普工作者應多寫一些當代中國科學家的小故事,并通過各種媒介廣泛傳播,讓科學家變得和韓劇里的都教授一樣出名。”褚君浩說,“作為院士,我要帶頭努力,因為這是院士的責任。”
在這位“心系科普的院士”看來,政府部門應加大科普投入力度,引導科研人員將前沿科技成果傳播給公眾。在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期間,褚君浩提交過書面意見,建議在我國重大或重點科技項目中,抽出1%—3%經費用于科普,“有些項目比較高深,我們可以向高中生普及這類項目的成果,激發他們對相關學科的興趣。有些項目的成果具有普遍關注度,如《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影響研究》,課題組應與媒體合作,把研究結論告訴公眾。”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