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李克強總理在聽取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設立20周年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的匯報時指出,科學技術說到底是人的因素來決定的,最重要的是人。要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給創新、創造人才更廣泛的空間,讓中國的“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這是總理再度突出強調“人才紅利”。從我國現實經濟生活看,人才紅利的釋放,是一個決定未來的大事。但人才紅利本質是改革紅利,需要通過改革突破得到有效釋放。
過去30多年來,人口紅利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長期保持在比較高的位置,撫養率比較低,尤其是老年撫養比較低,客觀上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比如,1982年,我國老年撫養比僅為8.0%,到2001年才超過10%。因此,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明顯提高,各方擔心我國人口紅利衰退將給經濟帶來巨大影響。
改革開放前我國的人口撫養比也低,人力成本更便宜,但改革開放前的增長卻難以持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人管得過死,統得過嚴,人才既缺乏激勵,又缺乏相應的市場環境。改革開放后,通過人才市場的逐步放開,極大地激發了人才的積極性。所謂十萬人才下海南,并不是海南發展條件有多好,而是當時的海南發展對人才的約束遠小于其他地區。
我國已經進入到老齡化時代,勞動力成本、撫養比等都呈現上升態勢。在這個背景下,更要突出人才紅利的作用?陀^地看,盡管我國經過了30多年的改革,涌現了一大批經過市場考驗的人才,但大量的存量人才在現行體制下并沒有被激活,其潛能亟待釋放。
鼓勵人才的自由流動。比如,在醫療領域,醫護人員被行政化的管理所嚴格限制,多點執業難以推開。這客觀上使得一些高素質的醫護人員難以發揮作用。因此,加快醫療、教育等公益事業單位改革,將極大釋放這幾千萬人的活力。
鼓勵人才的創新創業。所有的創新與創業都需要人才的支撐。在這方面,需要加大對人才創新創業的一攬子政策支持。比如,全面放開壟斷行業,鼓勵人才攜技術進入新的領域;明確免收小微企業在設立后若干年的稅收;鼓勵“車庫創業”,對技術創新轉化予以相應的政策支持。
形成有效的人才甄別機制。這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加強同行審議的力度,加快人才管理的“去行政化”,依托同行審議形成人才的甄別機制;二是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對創新創業類的人才,構建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使市場化的人才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應當說,我國人才儲備巨大,釋放人才紅利,關鍵在于形成一套有效的體制機制,激發人才活力,形成不竭的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的源泉,奠定經濟增長的堅實基礎。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