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引才活動 > 法國學術反腐:讓科學倫理有法可依

關注微信

法國學術反腐:讓科學倫理有法可依

時間:2014-09-09來1源:光明日報 作者:91boshi

法國科學界一直秉承自1789年大革命以來倡導的人文精神,在弘揚科學研究的自由原則和實證方法的同時,強調對人的價值和生命的尊重。法國除對涉及人類健康的醫學、動物實驗和轉基因研究有明文立法約束之外,對科學領域研究和學術不端行為基本無法可依,強調行業自律。任何自由都需自律與約束。作為補充,法國科學界和大學院校按照對投資者、社會與人類福祉負責的原則,依靠有效的行為規范和校規、校訓,有力地推動科學研究,擯棄弄虛作假的行為,已然形成一種社會風氣,使科學倫理有“道”可依。

法國對科學倫理的研究有深厚積累,并積極影響著社會文明發展。法國2005年頒布的《關于動物實驗政府令》就源于法國相關科學倫理規范,強調對人類與自然關系、胚胎與生命和健康的尊重。歐盟委員會2008年2月頒布的《納米技術研究行為規范》也強調,相關研究“必須得到公眾理解,尊重公眾權利,保證其立項、使用和推廣有利于人類、環境和社會福祉。”科學倫理尤其強調“可持續”與“負責任”原則。通常一項科研成果在推廣前,需經過兩到三年的無害檢驗。論文必須符合科學倫理規范與誠信原則才能獲得通過。

20世紀初,法國南錫市一位物理學家聲稱獲得革命性發現:一種叫N的光線。隨后被證實是一種猜測和謬誤。科學史上不乏這類事情。如同愛因斯坦的光線量子理論推動了天體物理學的研究。法國科學界不排斥謬誤與猜測,認為任何偉大的科學發現都伴隨假想、謬誤,而正是這些“新發現”激勵人們去求證和揭露,才推動了近現代科學的發展與繁榮。科學倫理要求教學與科研單位負有對研究人員和學生的教育責任,敦促其考慮“研究將產生的社會影響并不得違背社會主流價值和宗教信仰”。學術機構和科研院所負責對科研人員和學生的學術活動進行監督,保證研究活動自由與開放,還負責對學術不端行為從資金來源、利益沖突、行政壓力等方面進行調查,并作為法人代表對研究產生的不良后果承擔法律責任。消費者舉報也是相關機構啟動專項調查的主因。在科研經費緊張的大背景下,許多因“違背科學倫理”遭撤銷的研究成果均涉及在商業集團承諾豐厚科研回報誘惑下進行的研究。尤其那些涉及食品加工和化學添加劑的產品,“賣相”雖好卻危害消費者健康,有關研究人員被視為喪失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主管機構負責人也難辭其咎。

不久前,法國格勒諾貝爾大學一位教授對近年學術不端行為撰文總結,引述哈佛大學一項調查,1977年到2012年間數千項虛假科學研究中,73.5%源于謬誤,其余均屬于學術不端,而其中43.4%為造假,9.8%為剽竊,14.2%為虛張聲勢,基于一項研究成果發表多篇論文。該調查顯示,盡管學術不端行為僅占全球科研發現和論文總量的不足萬分之一,但近年來迅猛增長:2010年被撤銷的虛假學術成果中,26.5%源于學術不端,而2012年這一數字飆升到67.4%。專家認為這一現象的激增源于近年監督制度的強化和網絡查詢的便捷,也不排除行政上級與導師對研究立項和論文的錯誤指導,導致學生和下屬在多年研究無進展情況下開始剽竊、造假。從網民回帖看,這種現象在法國相當普遍。

對于論文剽竊與學術不端的制裁,法國除了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還將當事人姓名列入全國學術不端“黑名單”,使其身敗名裂。法國采用瑞士日內瓦大學2012年頒布的《關于學術廉潔、公正與不端行為處置校令》,強調遵守歐洲450所大學于1988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亞簽署的《歐洲大學憲章》,貫徹“學術對社會負責,獨立于外部意識形態與經濟壓力,保持自主、自我批評”的原則。該校令明文規定了對于學術不端行為的定性和接受舉報、立案調查、通知本人10天內作出書面解釋和調查委員會聽證等程序,以及對有責任的研究室主任、校長進行撤換和懲處,對事主撤除研究經費、通知論文出版單位撤銷論文印刷、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等具體規定。

(本報巴黎9月7日電)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