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引才活動 > 清華博士27項發明專利踐行"電力夢" (圖文)

關注微信

清華博士27項發明專利踐行"電力夢" (圖文)

時間:2014-09-12來1源:東方網 作者:91boshi

謝邦鵬在工作。

謝邦鵬在工作。

東方網9月12日消息:據《青年報》報道,“三清博士”——本科、碩士、博士都在清華大學就讀的高材生,堪稱“博士中的戰斗機”,有了這頂“帽子”,很多“高大上”的工作都會拋來橄欖枝。但今年32歲的謝邦鵬卻“不走尋常路”——在眾多就業機會中,他最終選擇到國網上海浦東供電公司當了一名一線工人。3年內,他率領團隊申請了27項發明創新專利。面對社會上各種“唯高薪”論,謝邦鵬有自己的堅持,“除了物質,個人的成長和進步更讓我得到滿足。”

圓兒時夢

博士當了電力工人

夢想從兒時的玩具萌芽。謝邦鵬老家在成都,出身于一個普通的教師家庭,“小時候我就很喜歡和電有關系的東西,用手電筒的干電池搭燈泡,還把電動玩具車拆了看電路。”5歲上小學,高中時數理化都得過奧林匹克競賽獎項,謝邦鵬就是人們說的那種“學霸”。1999年,他以高出四川錄取線40分的成績考上清華大學,那年他17歲,而專業,選的就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大三時,班上很多同學都在為出國做各種準備,但謝邦鵬對此卻興趣不大,學習成績優異的他已被保送為中科院院士盧強的碩博連讀博士生,“盧老師是電力系統首席科學家,電力行業的泰斗,能做他的學生,我感到非常幸運。”

“電力”能轉換成“磁力”,牢牢地吸引住了謝邦鵬。2008年博士畢業,謝邦鵬眼前的職業道路有很多條,但他還是難舍電力。最終,謝邦鵬的選擇多少有些令人意外——到國網上海浦東供電公司做一名電力工人。

謝邦鵬說,小時候老師問同學們“長大后的夢想”時,他的回答是“工程師”,這個夢想從未改變,只不過,這個“工程師”要從一線工人開始做起。

 “零技能”菜鳥

主動要活干很快成達人

2009年初,謝邦鵬第一次跟著繼保班的老師傅到一線工作時,“現實”就狠狠地給了他“悶頭一棒”——“三清博士”瞬間變成了一只操作技能“菜鳥”。

“繼保班”是國網上海浦東供電公司“運檢部”的重要班組之一,主要負責公司管轄范圍內繼電保護、自動化設備的運行維護。對于工作的原理,博士自然是懂的,但第一次進入工作現場、看著師傅們各自忙開時,他卻只能“傻站”在一邊,因為“什么工作都搭不上手”。

好在此時,班里的老師傅給了他鼓勵:“萬事開頭難,你學起來肯定很快的。”這句話讓謝邦鵬突然明白,雖然自己有博士學位,但都是理論知識,面對實際工作,除了從零開始,別無他路。

謝邦鵬又開始發揮“學霸”的潛能。他一邊翻看各種工作規程、說明書,一邊主動向班長“要活干”,單位規定下午5點下班,他經常主動加班到晚上七八點。為了提高工作技能,很快他就成了班組里的“勞模”:擰螺絲最多、接線頭最多、看圖紙最多、做筆記最多。

從“零技能”菜鳥到操作“達人”,謝邦鵬用了一年時間。時至今日,他仍堅持著工作時“早到晚走”,基本每天都是班組里最晚下班的,“已經習慣了。”

回想那段日子,謝邦鵬坦言“挺痛苦的”,但他從沒后悔過。“在清華時,老師經常跟我們說一句話,‘清華出去的(學生),即便是掃大街,也要掃得比別人更干凈一些。’我一直認為,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如果你做都沒做就開始后悔,只能說明你的選擇根本就是錯誤的。”

 每天走二三十公里

“丈量”世博供電路徑

2010年,他和女友黃玲在上海組建了小家庭,是不折不扣的“裸婚”。那一年,他從一線班員成長為現場工程師。那一年,除了繼保班的工作外,他還被抽調去參與世博區域變配電設備的運行維護工作。

作為最基本的保障條件之一,電力對世博區域運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時,謝邦鵬手頭有一些前期的資料,但這些資料是不是都能和現場的設備對應得上?認真的謝邦鵬開始了排摸,而排摸的方式很原始——把浦東世博區域各站點的全部供電路徑走一遍。

“每天走二三十公里肯定有的,一天下來非常累。”除了走路,謝邦鵬還要進入每一個配電間、鉆進每一個地埋變的坑道查看設備,晴天出來一身灰,雨天出來一身泥水,“現場不可能換衣服,那是冬天,但有時候濕衣服也要穿一天。”最終,在用雙腳“丈量”了浦東世博區域供電路徑之后,謝邦鵬和同事精確繪制出了數千條線路的接線圖。

作為電力工人,除了要能吃苦、具備過硬的“本領”外,還必須“隨叫隨到”。

2012年夏天,謝邦鵬凌晨3點接到一個搶修電話:35千伏黃樓站一倉10千伏出線倒閘操作時不能正常送上,他和同事董逸俊立即趕赴現場。黃樓站是一個老站,10千伏開關室里就像一個蒸籠,謝邦鵬和董逸俊進去不到3分鐘,衣服就已被汗水濕透。所幸,此時的謝邦鵬已練就過硬的現場處置本領,他很快查明原因,一個小時后,更換完一套微機型保護裝置,順利送電。“我們走出悶熱的開關室時,東方剛剛開始發白,正巧隔壁農家院里的公雞叫了,那個場景讓我印象太深刻了。”

類似的緊急搶修任務,這么多年來謝邦鵬完成了無數次。

 [創新]

老師傅一句抱怨

引來一項項專利

在謝邦鵬繼保班的工具包里,總能找到一根10多厘米長的小鋼管,工人們稱之為“套筒”。這根不起眼的“套筒”,卻是一項專利產品,而它的“誕生”則來源于班里老師傅的“抱怨”。

“在調換電磁繼電器時,因為螺絲的‘腿’太長了,普通套筒用不了,用鉗子擰又非常麻煩,費時又費力。”苦于市面上沒有這方面的專用工具,老師傅們頂多也就是工作之余抱怨兩句。但謝邦鵬卻開始琢磨:既然工具不順手,為什么不設計一個順手的?

隨即,他就帶領團隊開始了設計,利用自己的理論知識,結合實際的工作需求,開發出了一套電氣化組合式裝卸工具。“其實這個原理很簡單,就是做了一個套筒,套筒的兩頭都標準化,一頭對接螺帽一頭對接螺絲刀或電氣槍,去現場工作的時候,根據螺帽的型號選擇帶相應型號的套筒就可以。”謝邦鵬拿著“套筒”介紹說。而就是這個簡單、小巧的套筒,解決了一線工人實際工作中存在多年的大麻煩。“現場拆一套設備有時要擰上百個螺帽,用這個組合工具效率大大提高,我們測算過,拆一套設備就能節約1小時。”陳文杰說。

而謝邦鵬帶領團隊的發明創造遠不止這一項。從2011年成為繼保班的班長到2013年,短短3年間,謝邦鵬就帶領團隊申請了27項發明創新專利,平均一年近10項,同時還發表了7篇EI、核心期刊收錄的科技論文。

[對話]

比起賺錢,此工作

帶給我更多成就感

記:如果你當初入職外企或出國,薪水可能比現在要高很多。你后悔嗎?

謝:最近一兩年,我的確不時會聽到有人跳槽的消息。無論是清華研究生的師弟,或者那些早已轉行的本科同學,很多都已是年薪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我現在的收入在上海也就是中等水平,性價比真不高。但在我看來,我在物質上要求不高,只要不為吃飯、穿衣而愁,維持一個體面的生活就可以。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路,我喜歡這份工作,比起賺多少錢,在這個崗位上我有收獲、個人能力有成長有進步,更讓我得到滿足。

記:怎樣當好一名新時代的藍領工人?

謝:當一線工人,不能只是簡單地“流流汗”,更多的應該是“過過心、用用腦”。電力行業也不是簡單地接根電線、換個繼電器,隨著智能電網、物聯網、特高壓技術、電動汽車等高科技的引入與融合,越來越需要高科技人才進行創新實踐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