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首都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9月16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吳良鏞、楊樂和楊衛三位科學大師作主題報告,為首都近6000名新入學的研究生,進行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
2014年首都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由中國科協、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北京市政府聯合舉辦,將按照“全覆蓋、制度化、重實效”的總體要求繼續對研究生、高年級本科生、新入職教師和科研人員,以及新上崗的研究生導師,進行科學精神、科學道德、科學倫理和科學規范的宣講教育,引導他們成為優良學術道德的踐行者和良好學術風氣的維護者。
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院士在宣講教育報告會上指出,科研誠信和良好學風是科學事業繁榮發展的前提,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石。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工作,對于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一流人才,營造執著攀登科學新高峰的科研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在中國科協、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科院、中國工程院等有關部門的積極推動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各個層面廣泛開展,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創新文化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得到了科技界、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一致支持和贊許。
著名建筑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良鏞院士用自己68年的親身經歷為師生們作了精彩的報告,他說:“對于青年學人,我認為在理性上對科學道德、科學倫理等似乎不難理解,關鍵在于身體力行,F在社會輿論的各個方面對于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宣傳屢見不鮮,相關的書籍、文章也很多,但是讓人痛心的是,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的現象仍時有發生,這些人也許并非對科學道德不理解,而是沒有切實地將之落實到一己的心靈與行動中。因而,我想強調的是,必須志存高遠、身體力行,從經典的哲理轉化為一己之行動指南、行為通則,唯有此,才能慢慢地內化為屬于你自己的精神財富,并且會在逐步頓悟中加深體會,并不斷加強信念,持續前進。”
著名基礎數學家楊樂院士強調,研究生們不僅要在專業上注重研究與創新,而且要在思想品德與學風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楊樂院士指出,研究生們的價值觀,品德的高低,對是非的判斷,是認真、嚴謹地努力工作還是投機取巧、不負責任,將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與走向,關系到全民的道德水平與信念,關系到國家的發展、社會進步與人類文明。所以,研究生階段,要在為人與治學兩方面都要有嚴格要求,都取得優秀的成績。
固體力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院士在報告中指出,學術界對于科學道德的缺失,對于學術不端行為是絕不寬容的,沒有“引以為戒”、“下不為例”的概念。楊衛院士從近年來學術管理的實踐上,結合生動的案例告訴同學們在學術生涯中要做到四個“不要”:一、不要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二、不要接受陌生人,如“潤色公司—網上專家”關于潤色英文論文、修改基金申請之類的幫助;三、不要在學術上投機取巧;四、不要在學術上游戲人生。
新入學的研究生們聆聽了三位學術大師的精彩報告,感到深受啟發。同學們表示,在科學研究的起跑線上,在學術人格養成的起步階段,自己一定要注意培養正確的道德觀,以真理為師、以道德為友,在追究卓越中正道修身,在自我完善中服務社會。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